电影短视频三分钟解说,X分钟看剧看电影,浓缩的就是精华?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 汤甜。36氪经授权转载。

三分钟看完鸟人,四分钟看完暮光之城,复仇者联盟是“大魔王拯救宇宙”;超时空同居是“醒来身边会多一个男人”的故事;古墓丽影概括为“老板半夜在山东里摸女儿肚皮”……X分钟系列成为下饭视频的同时也让电影变成了一种速食品。

01.火爆背后的原因-碎片化时代的来临

上厕所的时间,我看了60集电视剧

首先是时间便利,观者可以在几分钟内获得槽点,亮点,梗概。当下观众越来越没耐心去看完一部完整的电影,因此“用上厕所的时间看完一部电影”的宣传语听起来非常诱惑,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时间碎片化势头愈发明显,时空紧张感让谷阿莫系列的存在有了现实需要。

除此之外,很多热门电影需要开会员,去影院,花费的精力与金钱成本都要更高。谷阿莫这类的浓缩电影系列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能和朋友们对电影浅评赏析的便捷方式。谷阿莫的X分钟看完电影系列将电影碎片化, 不仅迎合了大部分人群获取信息的方式, 同时也满足了用户想去涉足的心理。

有了谷阿莫的台湾腔,恐怖片也能哈哈哈

悬疑、惊悚、恐怖、犯罪等类型片是X分钟看电影系列的宠儿。部分已经在此类选题上得到不错的反馈。《小片片说大片》中悬疑题材的播放量仅次于部分热门电影。

惊悚悬疑类电影自带紧张压迫的氛围,会让观众的感官不自觉的敏锐起来,可帮助高质量的接受信息量。同时部分观众观看惊悚、恐怖电影的门槛比较高,需要陪伴或者光线明亮等。对这部分观众来说,夹叙夹议的解说形成演员、观影者、影评人三方在场的状态,中途的“吐槽”创设了一种闹哄哄的场景,削弱了电影本身的恐怖感。

在加上网友的弹幕和时间环境的不设限,都能降低恐怖片的观看门槛。“X分钟”解读成了很多人观看恐怖,悬疑片的主要途径之一。

省下看烂片的时间,相当于延年益寿

庞大的市场上电影质量参差不齐,为感兴趣的电影排雷也是这部分观众看X分钟系列的基本诉求。

X分钟系列像一个筛子,你边看就能知道哪些是你喜欢的,可以去看完整版的,哪些是你不喜欢的,大大降低了你遇见烂片的几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和豆瓣评分和评论区的作用也差不多,就是给要去看电影的人一个参考。

够低俗,就够有趣

要保证观众在几分钟内保持精神集中,接受超大信息量的密集轰炸,内容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便是硬性要求。这种视频的一个聚集地就是B站。那些UP主都各具风格,搞笑幽默,有吐槽,有鬼畜,标题和用词也都倾向敏感与刺激,

《五十度灰》被说成是“被人揍或是揍人的故事”,《哈利波特》系列则是“男孩读小学的故事”,《消失的爱人》被概括为“疯子杀神经病逃回变态身边的故事……这个时候X分钟就叫“有内容的搞笑视频”。一部分观众也许并非为了了解电影,排雷而观看,但X分钟系列的成熟让其本身的内容就足够吸引眼球。

这种娱乐性正好符合了当下网络受众的心理预期:受众喜欢这种吐槽和围观,它的侧面是“草根”百姓的无形反抗,在这里他们可以大声使用低俗词语,甚至谈论性。

谷阿莫解说:“害她被爷爷的水管弄得好湿好湿,还好男主角及时赶回来帮女主角挡水管喷的水,避免她变得更湿”,“屎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讲啊!” “草根”中的意见领袖谷阿莫在网络公开空间中的敏感性“发言”肯定了广大平民的权利。“草根”语言被网络环境侧面赋权,在虚拟环境中与官方更加平等,对不满的宣泄、“吐槽”让观者更激动地参与到群体狂欢中。

02.饱受诟病的理由-“娱乐”过于“至上” 三分钟讲不清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谷阿莫为例,用短短的几分钟来讲述90分钟的电影故事,其中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加入了各种吐槽电影短视频三分钟解说,吐槽包括故事背景的设定,剧情的发展,主角的形象等各方面,凡是能吐的槽,一个都不会放过,没有槽点的东西也要自己想办法制造槽点。于是,看这个视频时,观众的感觉就是:编剧,导演,演员都是傻子,举世皆傻,唯有我看清了故事背后的真理。然而有些时候,为了吐槽而吐槽的模式变成了迎合快餐文化的流水线产品。并没有真正解读电影。

而更重要的一点,他常常为了“有趣”而故意曲解剧情电影短视频三分钟解说,选择一些奇葩的无理的角度去切入,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觉得“好笑”。有时候,或许是因为太流水线了,他似乎都没有完整看过其吐槽的作品就急着“创作”,关于[神探夏洛克]的吐槽就出现了明显的剧情错误…

两分钟看完素媛,我没哭

对于受众而言, 过度的娱乐化导致的快餐信息, 可能会造成鉴赏能力的退步。谷阿莫选择的影视作品中, 虽然大部分是商业流水线加工产物, 但是也有制作和口碑都在行业水准前端的良心之作, 譬如《消失的爱人》、《飓风营救》等, 仅仅通过谷阿莫几分钟的解说, 几乎不能感受到原片的艺术魅力。受众虽然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 也满足了猎奇心理和媚俗心理, 但免不了对肤浅的碎片信息产生依赖感, 甚至造成艺术鉴赏能力的失落。

影视艺术是一个独立的、不可拆分的整体, 而谷阿莫对影视剧主干故事的拆分拼凑的再创作, 很可能错过了影视剧最打动人心的细节。

忠犬八公等了9年,浓缩到电影里是时间已经大幅缩水了,但你能从他面容的衰老周遭的变化去感受时间,可视频仅仅用“忠犬八公等了9年”这8个字一带而过,反派就是大魔王,第三者都是妖艳贱货,《9分钟看完8集哈利波特》中,哈利波特简称为主角,荣恩则是“憨脸同学”,其余教授全都以“老师ABC”作为编号,虽然很多电影被这样简化后内容更加易懂, 但电影的表现手法以及画面、音乐、情感等因素对于电影的渲染会大大削减,细节与表演都得不到展现。

走肾的片子好过走心

部分博主将讲解口碑不佳的影视作品作为主要选择,甚至评分人数少、距今时间长、剧情混乱、后期粗糙、演员表演能力差等远低于及格线的电影也进入选题范围。通过色情的封面和夸张的标题吸引受众。娱乐性通过满满的槽点达到了,还有抖不尽的包袱以体现机智和幽默感。

如果节目不是专注烂片的猎奇属性,这种做法则有些背道而驰,强行吐槽会透支观众注意力,引起观众的反感,让节目的选片角度遭到质疑,显然弊大于利。

有道理,说得对,就是这样

谷阿莫就像一名演讲者,他在公众面前的演讲只有“出言不逊”,才能“哗众取宠”。而群体十分容易被刺激因素影响,群体之间相同的态度更容易传染。这种围观的“吃瓜群众”态度让观者乐于处在看热闹的愉快中。

话语者亲近的语言表达拉近了解说人与观者之间的距离。正因为如此,“草根”的“吐槽”方式更具号召力。在激动的情绪下,观者绝对会拥护解说人,支持解说人的说法。在情绪的引导下,观者自己的思考则更容易被淹没。

在谷阿莫的带领下,大家在影片开播时就开始讨论电影内容,这样间断插入个人主观意识的形态也打断了电影发展的持续性。这种评价性解说介入无形之中造成了观影者与电影本身的隔离,观影者无法再去“体验情境”而偏向讨论情境。边看边说的方式破坏了电影本身的“思路”,影响了观者独立的观影感受。

同时解说者也引导了观影者价值取向,从影片一开始,解说者便展现出“过来人”的姿态。这种解说形式本身会让观者处于被动状态,随之他对影片的看法也更隐蔽。看完影片评价当即结束,解说者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一直是主动引导方,介入观者的观赏过程。而引发观者共鸣的不再是影片,更多的是解说人的解说词,这导致观者失去了自己体味影片内容的乐趣。

03.X分钟系列下的反思-二次创作与传播 是反哺还是糟蹋?

X分钟系列的翘楚谷阿莫一度陷入侵权漩涡,影视方表示X分钟系列严重影响了相关影片的票房收入和向其他影视公司进行转售的交易。但谷阿莫大部分的视频并不能代替原作品, 对市场的不利影响也似乎无从谈起。客观来说, 谷阿莫对影视作品的浓缩解说这一形式, 本身就游走在侵犯版权的灰色地带, 需要注意好创造的分寸。

有人借此评论X分钟系列是“毁了电影工作者的努力付出”;一位来自台湾开南大学的教授也在《中国时报》的评编中提出“如果大家都抢着当谷阿莫, 就没有一次创作, 加工创作者要从哪里生出“二次创作”呢?有人甚至说‘谷阿莫们’是创意的杀手的。但也有网友表示“很多电影都是因为他介绍过才想去看的”,一些冷门,口碑差的电影也是因为X分钟系列的火爆才重新带出了热度。对于电影而言,是砒霜还是灵药,还要看电影本身以及解说的质量。

玩梗不如造梗

从最初《谷阿莫说故事》中的“科科”“妖艳贱货”,到近来《阅后即瞎》的“缘,妙不可言”“场面一度非常尴尬”,甚至魔性洗脑的台词都被粉丝奉为经典,主动二次传播。

从传播符号学的观点来看,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的交换实现相互理解、达成共识的手段, 而传播效益的提高则需要基于特定编码规则的符号运用策略。谷阿莫在视频语言文本上经过精心的撰写与编排, 将很多事物进行定义及编码。在视屏的剪辑上, 经常运用声画对立、声画分离等技巧, 毗邻轴的不和谐也创造出另类的美感。谷阿莫们逐渐将自己“IP”化, 增加了曝光率和辨识度, 使受众通过更多渠道接触了解自己, 形成全媒体联动效应。

二次创作的浪潮下一些短视频已经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而是对影片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从玩梗到造梗,增加很多创作性的东西。一些优秀电影做起讲解更能考验创作者水平,更高的观影门槛意味着需要更好的鉴赏能力。更加可贵的是,视频除了搞笑之外,还在不停尝试着带给你不一样的电影思辨,这样的电影解读短视频更能寓教于乐。

当艺术成为速食品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用户的阅读习惯不断变化,需求也不断变化。读书,先看故事梗概,刷刷书评,再看看别人写的评分比较高的读后感,一本书可能还没翻到十几页就能说看完了。电影也一样,先认一下男女主人公的脸,听听故事主线,翻翻影评,就敢理直气壮的说自己看完了。

追剧看视频一定要开个倍速,不然便觉得失去了耐心,X分钟系列也比看完整电影更加畅快。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提出“媒介即隐喻”的概念,媒介就像一种隐蔽但却很有力的方式暗示着这个世界某些方面的变迁。完整性的,一次创造的内容已经跟不上受众的阅读习惯,我们的耐心在碎片化的时代变得十分珍贵。艺术也只有变成快消品似乎才能被更好的传播。

不可复制的“眼泪”

《乌合之众》提到:“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对它们进行浓缩加工,它们才会形成一种让人瞠目结舌的惊人形象。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这也许解释了X分钟系列火爆的原因。

然而关于电影:

讲好一个好故事>讲好一个故事>讲一个好故事>>讲一个曲解的缩水的故事。

电影作为艺术需要自己的观点与鉴赏,不需要有个打桩机时刻提醒我:这是梦啊,这不是现实,快醒醒。原始人围聚在黑暗的火堆旁,彼此分享白天狩猎的经验,一万年之后,我们仍然需要在黑暗中聚集,共同分享精彩离奇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这种体验不能替代。

“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的复制了, 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 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电影也是同样,X分钟系列可以作为看过电影后的娱乐与调剂,但真正的“眼泪”也许还需要自己的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