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金色梦想剧情简介,2020年7月观影小结:“平庸之恶”与“人的境况”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

——杨德昌《一一》

7月共看23部电影和两部电视剧,五星推荐有:《何以为家》《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极速车王》《婚姻故事》《隐秘的角落》。

1.《何以为家》:“平庸之恶”与“人的境况”

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中有句话振聋发聩:“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何以为家》是对这句话最恰如其分的注解,也是最残酷生动的诠释。

看《何以为家》,不禁想起了《小鞋子》《中央车站》《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追风筝的人》《无人知晓》等电影。这些电影唤醒了我的同理心和共情力,那些小主人公的经历与我的童年存在不同程度的遥相呼应。

我想起了父母一大早下地干农活,怕我乱跑就在堂屋门外上锁,每天我都被困在孤独逼仄的牢笼里。三四岁的我怕黑怕幽闭空间,早晨醒来发现父母不在家,经常拽着门环不停大哭,直到父母回来,才能解除恐惧的束缚。

还有小时候我们经常受到父母和老师的体罚。家长们对学校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这孩子不听话,尽管打”。那时候想赶快长大成人,不是对成年人的世界怀有多么美好的憧憬和幼稚的想象,而是作为孩子,一直有种不被尊重的卑微感和肆意对待的屈辱感。虽然我知道,这些痛苦与童年时期的美好时光并行不悖,但也绝对没有共存的必要。

与《何以为家》中的孩子们相比,我们童年时期的那些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甚至多说了都觉得是矫情。“生命就是一摊污泥,比我脚上的鞋还脏。”对于他们来说,生我却不养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是一个小概率的民间俗谚,等待他们的,更多是提前扑面而来的生命苦难和猝不及防的艰辛人生。

如此美好,令人心疼。《何以为家》讲述了群体无意识主导下的“平庸之恶”和消极生活图景下的“人的境况”。悲哀的是,几乎所有人都是无辜的,却为何有那么多的人间炼狱。是制度的悲剧,是贫穷的诅咒,抑或是个人理性的畸形?

《何以为家》是我近期看过的最好的电影,却也是绝不敢再看第二遍的电影。一个人的境遇是个悲剧,一百万人的境遇怎能顺理成章地就成为统计数据呢?我情愿做亚里士多德眼中的“视觉动物”,只要我不看到,就可以掩耳盗铃般当做不存在。

但一切又是如此生猛而又残酷地进行着,电影最后一幕中小男孩的灿烂笑脸,只不过是悲惨现实的回光返照。

艺术可以引起关注,却难以转化为行动,这是艺术的胜利,亦是艺术的悲哀。

2.《天道》:文化属性与天道逻辑

作为一部豆瓣评分9.2的国产电视剧,《天道》几乎可以说是神剧的水平了;再加上好朋友反复推荐,更让我有了不得不看的理由。

《天道》的剧情并不复杂,主要情节围绕丁元英展开。无论从过往经历还是言谈举止来看,丁元英是一个“高人”。但高人不等于好人,也并非千帆过尽,谛听一切。

这是一个复杂的人,很多人推崇他就在于他崇尚强势文化,是丛林之战中的恶狼,尽管外表温顺,儒雅随和。从马克斯·韦伯的理论视角出发,丁元英所信奉的是实质理性胜于形式理性,工具理性胜于价值理性。简言之,他被“理智”所吞噬,“感情”是其哲学观和价值观的绊脚石。因此他会想到拔了重病在床的父亲的管子,会与母亲、兄长与妹妹产生亲情上的疏离,也被芮小丹父亲禁止其参加恋人的丧礼。

这是一种健康的世界观吗?我是无法苟同的。丁元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固有的缺陷,患有文化属性的绝症,所以他想用西方文化去革中国文化的命。这无疑是矫枉过正了,陷入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迷思。文化属性的现有状态是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加权,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民族精神、群体意志等等。企图为中国文化打上西方文化的“鸡血”,结果反而会血脉不畅,甚至于是邯郸学步,不知所往。文化属性只是“输出”的结果,几千年的“输入”已经深入骨髓。在我看来,西方文化无法为中国文化“祛魅”,最佳进路是扬弃,吸收优良传统文化之基因,借鉴西方文化以补裨。

若从反面对丁元英进行剖析,结果恐怕更会细思极恐。丁元英的价值观念从其拔父亲的管子可管中窥豹,见微知著。也许会有人推崇他的实用主义或者功利主义的“杀伐决断”,但这是十分可怕的。我们看到的是丁元英作为儿子这一角色的所作所为,他若是一个统治者呢?他会因他的渊博学识成为一个“哲学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都隐含了极权主义的危险思潮,丁元英怕也是中了这个“蛊”。这会引出海德格尔的危机,会成为卡尔·施密特的思想附庸。所以问题在于,浸染西方文化多年的丁元英真的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吗?如果有,也是半吊子的舶来品,是无法为中国传统文化开出药方的。

当然,《天道》中的丁元英是被塑造为一个大智大慧的人物,但这种人物塑造最大的问题便在于“多智而近妖”。且不说剧集中的诸多情节缺陷和逻辑漏洞,仅仅是编剧强加给人物的宿命感和命定性,是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的。此外,剧中始终在拔高宗教神话和天道逻辑,这又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背道而驰,呈现出了逻辑上的紧张关系,产生了思想连续性上的崩裂。

剧中的井沿隐喻让人印象深刻,也许与尼采的深渊寓言暗通款曲。“当你凝视深渊时时,深渊也会凝视你”,井底与井沿作为修辞,也许剧情可以表达得更深刻些。

最后,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最后一句话或许可以为《天道》提供“他山之石”的注脚——“专家们失却了灵魂,纵情声色者丢掉了心肝;而这种空壳人还浮想着自己已经达到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文明高度。”

3.《隐秘的角落》:朝阳东升

《隐秘的角落》是我看过最黑暗的国产剧日本电影金色梦想剧情简介,也可以说是最精彩的国产剧。剧集明明是个黑暗到骨子里、让人彻身发寒的惊悚结局,呈现出来的,却是善恶有终、各得其所的温暖童话。

孩子之恶在于恶不自知。改编自紫金陈的《坏小孩》,《隐秘的角落》最终的幕后大boss其实是朱朝阳,杀人犯张东升是他的棋子,好友严良和普普也是他的棋子,甚至于连自己的父母也无意中成为了他的棋子。

潮湿的天气,潮湿的剧情,最适合犯罪与背叛的发生。你是选择相信童话还是现实?《隐秘的角落》明线是童话,暗线是现实,是背叛与阴谋。诸多的细节和隐喻让我们不由得不相信,朱朝阳在幕后操控着一切。青春是一场大逃杀,朱朝阳在这场血腥残酷的游戏中,完成了“恶”的蜕化而非“善”的升华。朱朝阳是少年版的张东升,张东升是成人版的朱朝阳,两人一体两面,现实在与童话的角逐中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隐秘的角落》是一部儿童邪典与黑暗童话合二为一的剧集,在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分析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范本。关于诸多法律问题的思考,关于失怙与失恃家庭问题的反思,也有关于纯粹之恶、纯粹之善的哲学关注。

归根到底,你是相信童话还是现实?

我是多么希望能够相信前者呀!

4.《孩子王》

如果讲述历史就是揭露民族隐疾,如果呈现现实就是讨好异域审美,所谓的未来与发展就是侈谈。毕竟,百花齐放的前提是百家争鸣。正如罗素所说,“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包容多元,应是文艺和艺术的首要原则。

对于电影及其创作者的戾气太重,是观众不成熟的表现和市场不健全的体征。我们不应对导演作出阴狠刻薄的人身攻击,也不应作出不负责任的胡乱猜想,因为当你了有这一姿态时,已经失去了评判这部电影的资格。

之所以有此感想,正是对于张艺谋、陈凯歌近些年来的处境有感而发。当然,我仅仅是作品指向,不涉及道德私域和价值评判。从创作维度出发,他们以前为中国电影开拓边界,现在为自身开拓边界,无论如何,这都是值得尊重和称许的。

《孩子王》作为第五代最早的作品之一,厚朴的背后蕴含着原始勃发的生命力,简单的骨架上裹藏着汩汩暗流的血肉。何为先锋?何为后卫?何为现实主义?何为理想主义?在意象丰富的隐喻与修辞中变幻无穷。

5.《阿Q正传》

正如罗兰·巴特所言,“作品完成,作者已死”。真正伟大的作品,即使其创作者已入黄土,作品却依然鲜活不息,并且随着时间的发酵产生种种流变,最终超越教义本身,生发了多重文本解读和无限丰富联想。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正是这样一部作品。这部经典杰作在今时今日依然被解构,并在调侃和消解中完成某种社会意义上的情绪补偿,如精神胜利法,如赵家人。

电影《阿Q正传》对原著作了忠实的还原,也许,这部作品已经伟大到不需要改编,否则只会丧失其内涵。已故老艺术家严顺开以其精湛的演技使得阿Q这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形象栩栩如生。好的原著配上好的演员,孕育了一部好的电影。

6.《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明媚的夏天,是故事发生的季节;飘雪的冬夜,最适合悲伤与诀别。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 will call you by my name”,暧昧的气氛烘托出Elio与Oliver之间恰到好处的情欲,充满着你退我进、你追我逃般的小布尔乔亚情调。

有句话说“同性之间才是真爱,异性相爱只是为了繁衍后代”,扯是扯了点,但至少肯定了同性之爱的可能与坚定。

在同性佳片的行列中,《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当之无愧。美景如斯人,斯人亦美景,这是一部属于夏天的电影。

7.《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很久没有看科恩兄弟的电影了,《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回归了典型的科恩式西部片。与《大地惊雷》相比,少了份深情和呓语,多了份黑色幽默和怪咖气质。六个故事,看似毫无连接,却像有着莫比乌斯环式的宿命牵连。

辽阔广袤的西部,信奉弱肉强食,遵循丛林法则,如霍布斯笔下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没有人一直是人生的主角,正如没有人一直电影的主角。六段故事生发了奇妙的乘数效应,让我们窥见了更多的人生。大概,这就是杨德昌所说的“电影延长了三倍生命”吧。

8.《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在全民陷入平庸之恶与集体无意识的理性沼泽,以小孩子的视角对那段无法掩埋却又难以启及的种族灾难作出天真而又残酷的建构与解构,这类杰作有《铁皮鼓》《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乔乔的异想世界》。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林达的一本书《像自由一样美丽》。这本书主要以捷克特莱津集中营的孩子为对象,以这些孩子的画作和诗歌为中心,讲述了这些孩子如何在集中营残酷、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创作的故事。

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一样,如此美好,却又不由得心颤与心疼。尤其是最后一幕,创造奇迹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瘫软无力,影片的戏剧性基于集中营的残酷性。

在有星星的夜晚,遇上一部有温度的电影,就是一天的完美结束。

9.《我的九月》

《我的九月》拍出了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味儿和纯纯正正的童年味儿。小伙伴之间的要好与嫌隙,小时候的快乐和委屈,影片拿捏自如,恰到好处。less is more,电影真的是可以以简单取胜的。

具有八九十年代时代背景的元素,唤醒了记忆深处的童年时光:我是一个粉刷匠、砖砌的乒乓球台、小霸王游戏机······物质的匮乏丝毫没有让童年的快乐时光缩水。

不爱说话的安建军是幸运的,遇上了善解人意、与学生交朋友的高老师。在我们那个乡镇小学和初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老师教书育人,认真负责,有的老师却配不上这个有分量的职业。后者中有的对学生采取语言暴力,冷嘲热讽,贬低自尊,人格羞辱;有的动辄体罚学生,回答不上问题站到讲台上听课,上课说话罚以操场跑步几十圈日本电影金色梦想剧情简介,甚至拳打脚踢者也有。

有的槛说过就过去了,有的槛一辈子也跨不过去。

10.《极速车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一群极客发烧友的狂欢,一个偏执自大狂的疯癫。《极速车王》走肾又走心,完美兼顾戏剧性与娱乐性,让人热血沸腾,血脉偾张,这才是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饰演卡罗尔·谢尔比的马特·达蒙与饰演肯·迈尔斯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是影片的双主角,但贝尔的光芒显然更为炽热。贝尔成功塑造出了天才与疯子互为一体的立体角色,他的演技不仅飚过了法拉利的速度,甚至飚出了荧幕。遗憾的是,他胜过了对手,却还是败给了福特的官僚主义。

克里斯蒂安·贝尔以其神经质的演绎又为其职业生涯增添了一座丰碑。也许我们都太正常了,所以做不出伟大的成就。但苹果公司1997年的广告词仍然鼓舞人心: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事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赞美他们,引用他们,反对他们,质疑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他们推动人类向前发展。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11.《婚姻故事》

2019年,诺亚·鲍姆巴赫和格蕾塔·葛韦格导演夫妇分别拍出了《婚姻故事》与《小妇人》这两部优质的cinema。但风格却截然不同,前者致郁,后者治愈。

刑事辩护律师总是让人看到坏人最好的一面,离婚诉讼律师总是让人看到好人最坏的一面。一桩逐渐发酵的离婚案,由平静而暴躁,由稳定而失控,让人看到了婚姻关系的脆弱与家庭秩序的坍圮。这部电影与《克莱默夫妇》遥相呼应,可为互文。

如果你爱上一个人,和TA结婚;如果你想恨上一个人,也和TA结婚。

12.《霍乱时期的爱情》:当一页化为一帧

当每一页化为每一帧,经典作品的生命就从纸墨上移植到银幕上,遗憾的是往往成者少,败者多。

作为马尔克斯的传世名作,《霍乱时期的爱情》沈博绝丽,摧陷廓清 。若将这部鸿篇巨著压缩成两个小时的电影,影片必须密度很大,精度很纯。

但改编《霍乱时期的爱情》的难度系数显然很大,小说的对话不仅言简意深,字字珠玑,而且对白只是作品的极少一部分。小说的重心在于马尔克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瑰丽磅礴的描述,这几乎是无法转化为视听语言的。

此外,《霍乱时期的爱情》仍然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而魔幻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魔幻的影子,魔幻现实主义的题眼正是在于“魔幻”。影片尽管试图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小说,但软肋便在于抽离了“魔幻”这一精髓,只剩下“现实”这一干瘪瘪的元素。

不管如何,将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拍成电影,本身就是一件很魔幻现实主义的事情。就冲这份勇气,就值得鼓励和赞美。

13.《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一九五一年的欧洲》以旁边视角讲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用黑白镜头展现了下层群体的苦难,可将其视为左派电影。

罗伯托罗西里尼与英格丽·褒曼合作了“意大利三部曲”,与《游览意大利》《火山边缘之恋》相比,《一九五一年的欧洲》更具现实关切和批判精神,私以为三部之中质量最佳。

从英格丽·褒曼想到了翻译的趣事。同样是Bergman,有英格丽·褒曼与英格玛·伯格曼的不同译法;同样是Monroe,有玛丽莲·梦露与詹姆斯·门罗的不同译法。还真是薛定谔的翻译,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理论算是被此种翻译证否了吗?

14.《给我翅膀》

昨天看了一部很致郁的电影,今天必须要看一部很治愈的电影,对冲心情,重返平衡。

生活是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厚沃土壤,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很大程度上享有剧本糟糕的豁免权。“少年引回风,振翅击长空”,《给我翅膀》以动物保护为题,讲述了一个有关爱、勇气与自由的华丽冒险故事。都说动物与小孩是摄影机最难抓取的对象,本片成功地将两者完美融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印第安谚语说,土地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而是向子孙后代借的。当政治正确已成贬义用语时,保护环境、维护动物权利、反对种族歧视等价值观必然是人类文明发展到21世纪时应有的关切和应为的义务。

政治正确从来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那些以政治正确为幌子,攫取个体私利,以及以政治正确为武器,攻击多元价值。

15.《过年》

1991,那时候六小龄童还没有文体两开花,葛优还没有问鼎戛纳,赵丽蓉还在春晚的舞台风云叱咤,李保田还没有因为硬杠投资方被封杀。

那是个美好而纯粹的电影年代,一切都很慢,电影更像是手工打磨的艺术品,而非产业流水线上的模式化商品,因此才能沉淀下来有分量的作品,留得住经受时间考验的影像。

《过年》是中国版的《东京物语》,影片发生在一个乌托邦式的东北农村,但所展现的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关系。张弛有度的故事和饱满有力的表演,营造了若隐若现的紧张情绪,凸显出无处不在的家庭危机。

这是一部只有中国导演才能拍出来的电影,也是只有中国观众才能看懂的电影。

16.《顽主》

同样是根据王朔作品改编,并由王朔参与编剧,《顽主》早于《甲方乙方》,人物更为荒诞不经,风格更为古怪讽喻。

在北京话中,顽主指不务正业、拉帮结伙,整天瞎混的无业青年。于观、赵重、马青就是典型的三个顽主,他们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以自嘲的态度对待生活,以无谓的观念迎合众生,他们是塞林格笔下的老北京城里的“守望者”。

半年多的疫情让影院无法开业,电影产业受损严重,于是有声音感叹说这让“国产电影倒退了三十年”。奇怪的是,竟有阴阳怪气的观点认为这是好事,其实是反智、抖机灵且哗众取宠。三十年前是有不少好电影,那时或许量少质优,但电影市场的繁荣必然会出现量多质杂。幸存者偏差是我们客观认识一切事物必须规避的偏见。

17.《炎热的夜晚》

1963年8月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上向全美人民发表了政治宣言《我有一个梦想》,1968年4月被种族主义分子暗杀。很多人不会想到,美国南方对黑人的歧视与压迫是何等严重,连黑人穿西服都被视为是对白人的侮辱。

虽未指明具体年代,但《炎热的夜晚》大致发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悬疑断案与种族冲突是本片的两个线索,前者为明线,后者是连绵不绝的暗线。或者说,影片的真正冲突便在于对种族问题的展现和思考。

影片风格类似于达希尔·哈米特和雷蒙德·钱德勒的硬汉派侦探小说,虽有突兀之处,仍不失闪光亮点。此外,第一位黑人奥斯卡影帝西德尼·波蒂埃也贡献出了精彩演技,成功诠释出了一位菲利普·马洛式的警察形象。

18.《灰猎犬号》

黑暗森林,嗜血狼群,U型潜艇是大西洋上最令人恐惧的武器,狼群战术大杀八方,所向披靡。灰猎犬号面对的是看不见的敌人,进行的却是硝烟弥漫的生死存亡之战。

视听一流的配乐,拿捏恰好的节奏,紧张刺激的故事,汤姆·汉克斯又为我们贡献出了一部战争佳片。前段时间惊闻汤叔感染新冠肺炎,作为影迷颇感揪心,得知好转之后也是雨霁虹出。毕竟,谁不愿“好莱坞最后一个好人”健康长寿呢?至少,这对于影迷也是一大福利呀。

19.《邻里美好的一天》

真实状态下的现实生活,是无法用摩尼教的世界观来界定的,善与恶并非泾渭分明,黑暗与光明也存在广阔宽敞的净界地带。

这种认识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有的人总会以身作则,上一堂关于真善美的人生课:你给生活一个微笑,也许生活会还你一个太阳。

汤叔又演绎了一个“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的温暖人物,即使影片节奏有些拖沓,故事有些凌乱,汤叔的角色依旧是让人如沐春风,感知美好。

1993年和1994年分别凭借《费城故事》和《阿甘正传》,汤叔成为了史上第二位蝉联奥斯卡影帝的男演员,在之后的26年间汤叔虽有提名,却未折桂。之前获奖演绎的是同性恋和智障者的角色。如今汤叔的角色基本上都是伟光正,这部《邻里美好的一天》虽是奥斯卡偏爱的传记片,但看来也不好使了,想再下一城,恐怕还得演一个非正常人物的角色了(以上只是玩笑,如有误会,纯属杠精)。

20.《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

J·J·艾布拉姆斯主导的《星球大战》讨好大众,得罪粉丝;莱恩·约翰逊主导的《星球大战》粉丝满意,大众无感。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星球大战》全球通吃,但不包括中国。愈来愈惨不忍睹的票房,使得迪士尼几乎已经放弃了中国市场。

《星球大战》的确未在中国形成稳定的粉丝群体和疯狂的极客文化,重启后的剧情内容跳跃太大,对中国观众并不友好。

即使放眼全球,《星球大战》也未逃出供需定理的铁律。一年一部星战电影,既是迪士尼急功近利、大干快上的IP开发“大跃进”,也使得星战电影越发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

见状不妙,迪士尼高层和卢卡斯影业痛定思痛,及时刹车。效果如何,拭目以待!

21.《一首小夜曲》:故事发生地仙台

评价伊坂幸太郎被影像化的作品成功不成功,核心在于影片温暖不温暖,《一首小夜曲》做到了。影片忠实还原原著,有平常而温馨的爱情,失败而不气馁的勇气,以及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却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现今日本作家中作品最受大众欢迎的三位分别是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和伊坂幸太郎。三人的作品自然受到制片商的关注,但要说起影像化的难度,村上春树的作品充满后现代主义和意识流风格,无疑是最难呈现在大银幕上的,距今好像也只有《挪威的森林》和《且听风吟》两部,且都不成功,也没引起多大关注。东野圭吾的作品是最适合影视化的,他的很多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被改编成电影,在韩国也很热门,我国近些年也逐渐升温,如《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铺》以及最近的《十日游戏》。伊坂幸太郎的作品则是居中,被改编为电影的如《金色梦乡》《一首小夜曲》《鱼的故事》等,以后应该会看到更多伊坂风格的影片。前几天看新闻说好莱坞要将《疾风号》拍成电影,由布拉德·皮特主演,不禁让人满怀期待。

很多作家往往看起来冰冷,读起来可爱;看起来遥不可及,读起来沁人心脾,伊坂也属此类,他为悬疑推理小说赋予了一股暖色调。伊坂的推理小说故事发生地基本上为仙台,他用脑洞大开的故事为这座城市安排了一幕幕或温暖可爱,或黑色幽默的故事,《一首小夜曲》也是如此。

莱昂纳德·科恩的《颂歌》中有句名言,“万物皆有缝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一首小夜曲》告诉我们,生活皆不完美,但也可以用拥有平凡的英雄梦想。唯一遗憾的是,伊坂幸太郎作品中最经典的一句话就诞生在《一首小夜曲》中,影片却没有展现出来,那就是“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22.《红手指》

《红手指》可谓是东野圭吾在社会派推理小说中的代表之作,小说探讨了老龄化危机、子女教育等家庭伦理问题。影片忠实于原著,将小说影像化,从而将这一精彩情节呈现在大荧幕上。

东野圭吾的加贺探案集基本上都已被改编成电影,加贺恭一郎这一睿智沉稳的警察形象一直由阿部宽饰演。不得不说,宽叔的演绎真是甚得我心呀!

当然,不仅是小说,电影也是如此,与《新参者》《祈祷落幕时》《沉睡的森林》《麒麟之翼》等搭配服用,疗效会更好哦!

23.《杀手蝴蝶梦》

这时候梁朝伟还很稚嫩,演技尚未定型,直到《阿飞正传》经典的最后三分钟才寻找到演戏的乐趣。

这时候吴孟达绿叶依然是绿叶,直到和周星驰合作,才在“绿叶”前添加“黄金”两字。

在港片繁盛期,《杀手蝴蝶梦》只是一部普通的商业片,若非梁朝伟因此片拿到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恐怕更是无人问津了。

影片并无多少出色之处,更多的是扮猪吃老虎的商业之作,毕竟故事在那里,梁朝伟的演技和王祖贤的颜值都无力回天。

24.《刺猬索尼克》

游戏改编电影一直处于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尴尬境地,最近这两年虽然有《魔兽》《大侦探皮卡丘》《刺猬索尼克》等票房相对不错的电影,可在口碑上依然差强人意。

《刺猬索尼克》是部典型的爆米花电影,尽管有不少机灵的段落,依然看不出创作者的追求和野心,或许商业上的成功已经达到目的了。

金·凯瑞的角色形象神似约翰尼·德普,也演绎出了神经质的喜剧效果和歇斯底里的怪咖气质。作为好莱坞的喜剧天王,金·凯瑞近年来表现不佳,太需要一部证明自己的电影了,可惜《刺猬索尼克》显然不是。

CG技术如此发达的好莱坞,渐渐呈现出技术反噬故事、形式排斥内容的排异反应,很多影片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在票房屡创纪录的大好形势下,这会是好莱坞泡沫破灭前的虚假繁荣吗?

或许是我杞人忧天了吧。

25.《绝地战警3:疾速追击》

《绝地战警3》无论是CinemaScore观众评分等级还是烂番茄观众喜爱指数在三部之中都为最佳,而且至今仍是2020年全球票房冠军。如果新冠疫情继续肆虐,那么《绝地战警3》不出意外也将会是有史以来水分最高的全球票房年冠。

影片完美沿袭了迈克尔·贝前两部的缺点,并且将其发扬光大。过分的插科打诨,狗血的家庭伦理,实力成迷的反派,都让这部电影的娱乐性和完整性大打折扣。实在不明白这部影片为什么会在三部之中口碑最好,到底是电影质量提高了,还是观众品味下降了?

最后一个小疑问:小孩子六个月真的能长那么大吗?

彩蛋可以有,续集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