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小丑的剧情简介,年度爆款《小丑》深度解读:洗去油彩的小丑,与他所留下的警示

作为一部自带热点的电影,由影帝瓦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显然是2019年继韩国名奉俊昊的《寄生虫》之后,最受矚目的一部艺术片。且一如《寄生虫》拿下的”首部斩获戛纳金棕榈奖的韩国电影”的殊荣,在同被列为是世界三大艺术影展之一的威尼斯影展上,《小丑》也将最高荣誉”金狮奖”收入囊中,成为了首部获得标志性艺术片奖项的漫画改编电影,即便是在曾经制作出《守望者》这样的神作的DC,这也是第一次,可以说是意义非凡。

同时也正是因为《小丑》在推出之后所收获到的评价与荣誉,也使得这部片当之无愧地位列于硬核影迷们2019年必看片单之上,如今已经到了年尾,今天在这里,就让我们来聊聊这部或许可以说是2019年最好的电影之一的影片。

观影前提示:

虽然说《小丑》和《钢铁侠》、《复仇者联盟》等超级电影一样都可以归类为是漫画改编电影,但是基于影片实际呈现出的种种特质,也不得不说相较于一般的漫画改编电影这部片可以说是十分另类的存在,而正因此也可预知部分影迷朋友在观影时也必定会有种种的疑惑。

因此在这里我设想了2个大家应该首先了解的问题,相信应该可以在观影时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我从未看过《蝙蝠侠》,看《小丑》会看不懂吗?

相信绝大多数人之所以知道”小丑”这个角色都是因为《蝙蝠侠》,尤其是在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当中由演员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可谓是整个DC电影当中最经典的形象之一,不过即便如此,电影《小丑》作为一部前传性质的电影也不会与蝙蝠侠有多深入的联系,而是恰恰相反在这部影片当中”蝙蝠侠”实际上是以彩蛋形式出现的。

另外对于一个好的剧本而言,它通常都是独立性高且足以自洽的,《小丑》正是这样的作品。虽然其整体沿用了DC蝙蝠侠与高谭市的世界观,但即便你在此之前对罪恶之城高谭一无所知,也丝毫不妨碍理解这个故事。因为编剧已经在电影中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足够让所有观众清楚认识整体情境,并感觉到人物的命运变化,因此大家完全不需要担心会看不懂。

2 :作为超级英雄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反派,《小丑》会是一部刺激的超级英雄电影吗?

作为超级英雄的故事当中最邪恶的反派之一,人们一想到小丑所本能联想到的便是大破坏,不过如果说有人是抱着这个心态去看这部电影的话,那么不得不说《小丑》将会让你失望了。

《小丑》基本上可以说是并不算是一部商业电影,浓厚社会写实的情节演绎,使其几乎去除了漫画原作大多数的类型化元素。因此,希望大家千万不要以观赏超级英雄漫画改编电影的心态进场,因为那恐怕只会让你败兴而归。

如果要给电影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这部片在本质上更像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它所记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心灵崩塌的全过程,但虽然说或许这部片并不会像一般超级英雄电影一样刺激好看,但它绝对值得你的时间。

好了,下面让我们进入正题……

电影叙事、表演

“小丑”饰演者瓦昆.菲尼克斯无疑是当代最顶尖的演员之一。但可能与其选片的受众不广有关(如同早期的克里斯汀.贝尔);也或许他总是如此桀傲不驯、对主流影坛持鄙视态度(曾经公开对奥斯卡的公关拉票行为表示鄙视)又或者因为他的姓名并不算朗朗上口。总之,在核心影迷之间,他是神级的低调演员,但对大众而言,这个名字就显得相当陌生。

哪怕是在导演雷利.史考特的史诗大片《角斗士》里头,瓦昆所演出的罗马皇帝康茂德斯要远比主角麦希穆斯将军更让人印象深刻,但大家通常也只会记得主角罗素.克洛。

不过幸好,如今随着《小丑》叫好又叫座,菲尼克斯终于可以说是成为了为全世界观众所瞩目的演员,虽然有些遗憾的是这一天比应该到来的要晚了不少,毕竟他早在二十多岁时的演技便已炉火纯青。

在《小丑》中他对”小丑”阿瑟.佛莱克这一角色的诠释堪称登峰造极,也难怪他曾经拍摄结束后的公开场合说出了”我即小丑”的一番话。虽然说在国外有卫道士抨击这部电影有煽动负面情绪的嫌疑,也有诺兰《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死忠粉丝可摘本片对”小丑”从人性化的角度再解构,使得这一角色丧失了起源于不明混沌、无端作恶的虚无恐怖与邪媚,但恐怕所有人都必须承认:瓦昆.菲尼克斯在《小丑》的演出绝对是无懈可击,精准完美地令人畏惧。

不只是影片中小丑患上的大笑不止、十足骇人又悲惨的怪病得到了维妙维肖的呈现;随着影片中展现的无止尽糟糕的生活步步紧逼,小丑从一名卖艺人到超级反派的全过程经由菲尼克斯入神的表演,也足以让人由衷信服:在这样阴沟小巷挣扎求生的边缘人物,却又一再承受着不堪现实的摧残折磨,最终走向爆发的不归路,这一切看起来是如此顺理成章。

另外虽然说网络上部分批评指称本片平铺直叙的剧本浪费瓦昆的演技,事实上正好相反:平实单纯的情节铺排,更能够看出实力派演员的真正价值──没有花招,没有干扰,没有转移注意力的其他取巧手段,一切全凭演员本事见真章。

由托德.菲利普斯与斯克特·席佛两人合作的单线顺叙的剧本,在体现人物从日常趋向极端的历程发挥了极佳效益。在不需要什么复杂叙事或悬疑手法的情况下,便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这些都是非常好地帮助了菲尼克斯对小丑这个角色的演绎。

好的剧本加上好演员,其结果就是我们眼前所见,一场伟大表演的诞生。彷佛揉合了在《她》中表现出深刻寂寞的悲怆,和《大师》中惶惑焦躁的迷惘,小丑一角堪称瓦昆.菲尼克斯演出生涯集大成者。

从在街头遭受不良少年无端暴力的悲情艺人、尽心事奉年迈母亲的孝子,到激愤而首次杀人的惊慌恐惧、手刃同事后还有开玩笑的余裕、以及最后脱口秀震慑人心的控诉,人性由有到无的堕落历程让人不寒而栗。以直播秀上杀死自己原先想象的理想父亲(莫瑞)为终点站,阿瑟终于完成属于他的”英雄”之旅,当他在哥谭的街头被拥戴者救出时,这一刻他再也不是一个”人”,而是转世成为了”小丑”。

虽然说在影片中有很多看似不是那么正确的内容,但也不得不说,那每一次带有报复意义的暴行,其实并没有让人有什么快意恩仇的释放感。这不只因为我们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现代公民,直觉上会对真实的暴力有所排斥,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很明显感受到小丑本来根本不愿意这么做。而是因为凄惨的生平、败坏的社会秩序、屡次面临期待落空,加上那因此而逐渐加重的精神病况,使得本来一个温和的普通好人最终失速暴走。恻隐之心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小丑这个角色身不由己的悲哀,每一回杀人之后的独舞,都如此美丽孤寂地令人想哭。那是小丑由善至恶、人性凋零的仪式,也是菲尼克斯所演绎出的角色内心崩塌的全过程。

文本理解的暧昧性

从不同方向观测,会对文本理解产生歧异,这是人们在阅读亦或者观影的过程中重要的乐趣之一。由于《小丑》剧中数度虚实交错的情节演出,使得小丑这个主角带有”并不是很可靠的叙述者”的特质,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并且实际上就连导演本人也曾经表示过电影中所发生的一切很可能只是患有精神疾病的小丑被困于精神病院中的想象。当小丑自我反转、渐渐向失控的一端倾斜时,其实也就是他改变自己对于”小丑的身世”这个电影当中重要转折点的认知方式、建立属于他的新观点。

“我曾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场悲剧,现在我发现,其实是一出喜剧。”

小丑在谋杀母亲潘妮的时候,有过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独白。乍看之下不可理喻,而从比较特异的角度解读,却也许揭露了小丑异乎寻常的本质:他的反社会性说不定并非后天激发,而是先天自来。

剧中有好些桥段表现出阿瑟无法理解常人的幽默趣味。例如,他会在笑话笔记上特别标注并不特别的笑点(”性笑话总是能引人发笑。”等),或是秀场边看表演边做笔记时,总跟其他观众不同时间点笑出来(但频率也愈来愈接近),我们可以看出小丑是在试图模仿一般人发笑的时机,而非真的觉得那些笑话好笑。

包括他那看似惨绝人寰、不由自主的狂笑病症,也可能是疾病的隐喻:隐喻其笑点异于常人的本质。全剧从头到尾,阿瑟病情发作的时机点,多是经历沮丧、困窘、紧张情绪,或面临痛苦遭遇的时刻。”他大笑时却往往是自己最难受的时刻”,如此扭曲的反差,极大突显出小丑生命处境的悲剧性。

然而,小丑是否有可能真的觉得那些悲惨的经历是如此好笑、而笑到不能自己呢?

比较粗浅的解读是,或许我们可以把”阿瑟”(还没有变成小丑的主角)跟”小丑”视为两个不同的人物。阿瑟的人生苦难而毫无快乐可言,但这种生活对于曾经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说出”只想看着世界燃烧”的小丑而言,则像是一本笑话大全。他们两个就像是寄居在同一身体中的两个灵魂,而电影的最后阿瑟人性面完全死去,小丑则完成了自己的觉醒。

假如说上述这个解读方式来看的话,那么阿瑟至少在枪杀莫瑞之前都还是富有人性的:因为他仍在乎偶像莫瑞的评价、无法容忍莫瑞伙同广大群众嘲笑他的梦想和疾病(尽管莫瑞并不知道阿瑟受笑病所苦,但不知者又是否真的无罪?)。阿瑟先否定了潘妮以脑部创伤概括他狂笑症状的理解,后又说”笑点是主观的”来反驳莫瑞,并描述一个并不好笑的惨剧作为笑话演出。这种种行为与其说是对外界他人的否定或对抗,感觉上更像是一种自我说服的催眠:如果这世界上有快乐这种东西,为什么我从来感受不到?如此不快乐的人生到底存在有何意义?连快乐都无法感知、笑点也难以察觉,难道我真是个失败的喜剧演员吗?

“不,只不过是笑点不同罢了。”

除了前面提及,平铺直叙的情节足以最适切地烘托优秀演员的表现,托德.菲利普斯编导设计上最了不起之处,就在于这处处留白的暧昧性,给予观众留下了十足的想象空间。

电影中有各式令人在意的充分线索,但导演从未把整个故事说死:阿瑟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蓝道是有心助人还是恶意陷害?潘妮跟蝙蝠侠的父亲托马斯・韦恩是否曾经有染?阿瑟究竟是潘妮领养或亲生的(虽然有领养证明,但也不排除是权倾一方的托马斯所伪造。而阿瑟跟潘妮的病情又如此相似⋯⋯)?破旧公寓里的邻居母子是否惨遭阿瑟毒手?杀人后随兴漫舞的阿瑟到底是喜悦抑或悲伤?脱口秀主持人莫瑞值不值得称得上是一个好人?⋯⋯

一个出色的文本适度留白、确保充分的想象空间,足以激发观众事后交互讨论的热情。比如说夏洛克・福尔摩斯最强的对手莫里亚蒂教授几乎没有在系列故事中直接现身过。

《小丑》剧本还不仅留白精彩而已。托德.菲利普斯不愧是喜剧出身的导演、编剧,对喜剧效果显然有过深刻研究,尽管故事如此严肃沉重、悲惨忧伤,但他仍知道如何安排笑点在那些最该死的时机,让观众犹豫着是否应该笑出声来。而每一个颇具讽刺意义的笑料又彷佛在向观众提出质疑:你究竟有没有意识到笑点本身所消费的对象?

其中最鲜明的一次表现,发生在前同事登门探访阿瑟的桥段。阿瑟残忍地杀害了给予他手枪又诬陷是他自己购买的大个子蓝道后,而在做完这一系列事后却又让小个子同事盖瑞离开。观众虽然因前一刻的极端暴力心惊肉跳,不免要为盖瑞的安危感到担忧,一方面也在这纵放,这一切只是因为盖瑞曾是唯一那个对他好的人,

从他对盖瑞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阿瑟残存的人性。然而美国电影小丑的剧情简介,当盖瑞因为侏儒体型无法打开门,而只能暗骂一声”干”之后不得不窘迫地向阿瑟求助,才刚刚杀掉了蓝道的阿瑟则戴着小丑妆容,此情此景让一些观众不禁笑出声来。

这段情节在各个网络社群间都引起广泛的讨论。平心而论,”侏儒必须请求放他一马的杀人犯开门”,作为段子单独抽出来看,是个黑色幽默的素材没错。但导演在这最血腥可怕的场景放了这么一个笑料,则显得更有深层次的意味,他仿佛在叩问着:假使观众此时此刻发笑,究竟恰不恰当?也仿佛是在讲:”其实褪去了油彩的小丑在内心深处仍旧渴望着爱”。

倘若是在一个有罐头笑声的情境喜剧里头,盖瑞因为其矮小身躯的不便而产生幽默性质,一如早期年代马戏团畸型秀的怪诞笑点,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盖瑞在此遭遇的处境却是不可化约的残酷现实世界。托德.菲利普斯极其精巧地设计了一个直觉式的道德检验:假使有些观众一方面觉得盖瑞的挣扎无助看起来滑稽有趣,一方面又为阿瑟由于精神疾病所遭遇的惨况怜悯愤慨,难道不是双重标准吗?盖瑞岂会希望被生成一个侏儒?阿瑟岂会想要怪病缠身?他们之所以命运乖舛美国电影小丑的剧情简介,都是因为那些并非自己可以选择的外在因素造成。

这是导演在这部电影里头所给予的重要反思。根据托德.菲利普斯自述,他之所以放弃长期经营的喜剧生涯,是因为他在处理喜剧的过程当中,很难避免会有冒犯到他人的表现;而这些冒犯和无礼的情节既然总是如此有效地引发大众笑声,同时也经常同时遭受抨击和批判,如此矛盾情状令人苦恼。也因此,执导出《小丑》如此”冒犯”的严肃电影,就是托德尖锐而热烈的回应──回应他过往叫座不叫好的喜剧品味。

导演的这种现实当中的困惑也被他很好地呈现到了电影当中:

莫瑞在直播电视秀上嘲笑小丑的失败演出,现实观众感到愤慨是因为我们站在全知视角,知道小丑狂笑不止乃源自悲惨的疾病,而莫瑞的调侃就彷佛在嘲笑阿瑟的疾病。但仅从莫瑞的角度来看,他并不知道影片里的人是因为脑伤才沦落至此,他只是依其节目调性,在奚落一个表演失败的业余艺人。比起莫瑞,因为侏儒盖瑞的可悲境遇笑出声来的观众可能更需要自我反省:莫瑞毕竟是对阿瑟病况不知情者;然而所有观众都可清楚看到──盖瑞就是因为五短身材而陷入难以自救的绝境。

结语

重新检视喜剧、搞笑的意义与界线,并且宏观地探讨艺人与观众的交互作用,我认为是《小丑》除了瓦昆・菲尼克斯大师级的演出之外,最重要的价值。剧中对于底层生活困境的刻画,以及对阶级意识的批判,虽然也有着相当震撼的力道,主题性足和上文提到过的奉俊昊导演的《寄生虫》遥相呼应。并且相较之下,在这部片中为喜剧检讨所提供的自省空间是如此精妙而无情。不只是前面提到”侏儒必须请求放他一马的杀人犯开门””,本质上真的聚齐了足够好笑的条件。剧中就莫瑞电视脱口秀的呈现,有关主持人莫瑞对于节目节奏的掌握和吐槽的时机,也真的在客观上是好笑的。假使我们只不过是坐在莫瑞脱口秀场边、对影片中人(阿瑟)无所知悉的看客,难道就不会因为莫瑞的带动笑出来吗?

正如同影片中坐在高级戏院里的托马斯・韦恩等上流阶层,一边看着屏幕上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那身处高度资本社会情境中格格不入的小流浪汉,因为钱奔波的种种滑稽样而被逗得哈哈大笑;一边又对剧场外高声抗议剥削和不公的底层群众吶喊充耳不闻。这是《小丑》最深沈的警世讽刺:千万不要因为冷漠和轻忽,而将自身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否则所有人都会是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