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自媒体账号运营者离职,自媒体人傅踢踢:我为什么要从文汇报辞职

(提要)在这个激越的言必称梦想的年代里,傅踢踢想安心做个码字的手艺人。

文|宋菁华

编者按:

傅踢踢,在复旦新闻学院学了七年新闻,曾在《南方都市报》、新华社上海分社和《解放日报》实习,毕业之后在《文汇报》的国际新闻部、经济部和文化部先后担任编辑、记者和文化评论员的工作,在多家媒体平台上开通了自己的专栏,拥有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粉丝数超过20万。2016年7月,傅踢踢从《文汇报》辞职,选择做一名自由撰稿人。

辞掉一份体面的工作,专职写作,某种程度上也缘于内心的焦虑。报社的工作加上公众号的运营,令他本人处于一种“只输出不输入”的状态,自我重复太多,让他有所警觉。他选择停下脚步,给自己进行“输入”——“如果一辈子要从事写作这件事情,那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当然,迈出这一步的底气是他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个人公号。

知名自媒体人、专栏作者傅踢踢从《文汇报》辞职了。

2016年7月19日,傅踢踢在公众号文章《我是傅踢踢,余生请多指教》中宣布了这个消息。

传媒狐采访到傅踢踢时,是他辞职后的第三天。除了忙于处理各种离职手续,外头也有很多事情,朋友们接连不断的约饭已经排到了一个月以后。

离职时,《文汇报》“人文聚焦”栏目组的同事们送给傅踢踢一张卡片:“祝你早日实现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而他的“英雄梦想”,只是“在这个激越的言必称梦想的年代里,安心做个码字的手艺人”。

傅踢踢说,写作是有窗口期的,“专职写作这件事,20岁、30岁跟40岁开始是完全不同的”,而他今年28了。

傅踢踢原名傅盛裕,“踢踢”这个名字最早源于他喜欢的一个动画角色,之后便一直沿用下来。2012年,傅踢踢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毕业,开始了四年在《文汇报》的工作生涯。工作伊始,八个月轮岗的昼夜颠倒让他开始在白天写一些东西,在这段时间里,他注册了名为“傅踢踢”的微信公众号。他的文笔轻松幽默,写作内容除了情感、电影、音乐、美食、媒体等题材,也会针对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人对傅踢踢有这样一种评价:“傅踢踢是互联网时代追梦青年的缩影,也是观察自媒体成长发展的绝好样本。” 也正是在2012年,微信这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应用迎来了爆发性增长。当年3月,微信注册用户突破1亿;5个月后,微信公众平台面世。

许多人因为这个平台的出现改变了命运,他们抓住了风口,抓住了读者,打造起个人IP。

傅踢踢的“走红”也缘于此。他的公众号以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内容吸引住了读者,对个人品牌的塑造堪称为一个成功的示范。刚开始做公众号时,他并没有时间窗口的概念,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傅踢踢坦言自己恰好赶上了这股内容创业的浪潮。做公众号一年,傅踢踢的粉丝数量增长到7万;做公众号三年,粉丝数量已经超过20万,10万+的阅读量早已不再稀奇。

两三年前,傅踢踢曾在新媒体论坛上放下豪言:“我不强求什么垂直领域。我忠于自己,只对自己垂直。” 忠于自己这件事,说来简单,做到其实并不容易。他说,他放弃一份体面的工作并不是因为厌恶体制,也不想刻意标榜自由,只是知道自由的可贵,明白自由的责任,然后姑且一试。如今的傅踢踢,也许就是“对自己垂直”最鲜活的体现。

谈辞职:不想在这个年龄就过多自我重复

传媒狐:聊聊从“体制内”辞职这件事吧。

傅踢踢:现在有很多人对所谓“体制”有很大的成见,其实体制内的单位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媒体行业的自由度相对还是比较大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大多都是那种有好奇心、爱自由的人,人际关系也没有那么复杂,相处起来很容易。在报社,大家经常会互相交流一些做新媒体的经验,前辈们也会觉得年轻人做出一些成绩是很不错的一件事。

在做新闻的过程中,想法上会有一些变化。现在的媒体环境改变不小,一些事情很容易陷入一些重复的状态,新鲜感和好奇心也会由此抹去一点。作为一个写作者,最大的焦虑就是写作时会发现自我重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没有东西可写,这种焦虑感是最强的。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输入非常多的东西才能输出一点点,基本都是靠平时的积累。之前在报社工作,又要做公众号,我往往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都处于一种工作的状态,匀不出时间来看书。输入少了肯定就会看出重复的问题,做出辞职的决定也正是在于这种焦虑吧。如果一辈子要从事写作这件事情,那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在现在这个年龄就看到一点自我重复,肯定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征兆。面前有很多新的挑战,可以去做一些平时无暇去做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中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如何在想做的和在做的事情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人在职场上多多少少都需要去考虑和面对的。

传媒狐:辞职之后会有压力吗?

傅踢踢:更多的压力还是自己对自己做的这件事的认可程度上吧,希望自己有更好的进步和更大的成长。如果是现实压力的话,微信公众号的收入其实不会比工资低。原来的工作状态是报社从实际的物质条件养活自己,公众号是想写的东西。现在可能会变成公众号来养活自己,当然也会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我肯定不奢求大富大贵,也不指望做一个火爆的创业产品,这不是我的目标,也是超出我能力范围的事情。但在写作这件事情上面,一些外稿的稿费、公众号的广告合作、讲课和“在行”上的收入,还是可以养活自己,这方面的压力不大。

其他无非就是一些长辈的观念了,体制内的工作在长辈的观念里是一份很稳定的铁饭碗,一下子从拥有一份铁饭碗到没有工作,这在他们的想法里面就会感觉这是有问题的。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就真的还好,年轻人看重的是有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有这个能力才算是你心中的稳定。

传媒狐:家人支持你辞职吗?

傅踢踢:家人都是挺支持的。当然父母肯定也有一些担心,但是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也就会表示接受,因为不是说我辞职之后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我的老婆在创业,我们就更要相互理解,没有理由说你创业了我就更要在一个稳定的单位工作。我觉得感情最重要的是有同理心,尊重彼此的选择。我们有很多共同的点,在想法上也很一致。

谈自媒体运营:现在对内容的要求更高了

传媒狐:做自媒体大概有三年了,有一些什么想法?

傅踢踢:移动互联网拉长了每个人的上网时间,内容在传播路径上也变成了“裂变式传播”。比如说我有500个微信好友,你有500个微信好友,我有一篇文章转到你这里,你的500个好友就能看见它,并且在很短的时间里马上传播出去。原来的垄断的渠道都被打散了,只要有内容和风格,任何个体都能在这样一个传播路径里找到自己的用户。自媒体的时代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发展到今天,很多人会批评说市场上内容供给过剩,阅读过于碎片化,一些自媒体文章都大同小异,缺乏新意,同质化很严重。现在还想把公众号做成一个大号就要加紧努力了,因为时间窗口不等人,现在写一篇爆款文章的效果和一年前、两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搜狐自媒体账号运营者离职,虽然阅读数都很高,但是实际的粉丝转化率要低得多。所以,这对内容本身的要求会更高。如何更精准地找到自己的用户,让用户跟自己走得更近,这对自媒体人来说更是一个挑战。

大家无论是做内容还是做商业模式,都很好。自媒体是远远不会过去的,只是可能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比如原来一两个人的自媒体会越来越少,专业的团队会越来越多,然而在团队中如何避免低效率的工作,也算是对自媒体人最新的考验。价值观多元是很好的事,罗素的一句话是“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所谓和谐,就是大家在尊重多元,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做一些不一样的事,塑造不一样的风格。所以都还是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吧,一个不太好的时间窗口对人的考验也会更大。所有的自媒体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风格,把差异化的东西做出来,形成辨识度,这就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傅踢踢公众号的“点歌台”

傅踢踢公众号的“点歌台”

传媒狐:微信公众号的“点歌台”很有意思,和用户的互动感很强。

傅踢踢:这其实也不算是太大的创意。小时候听音乐节目的点歌台,就会有听众给DJ写信、打电话,说今天是什么日子,想给谁点歌。到了微信上,我自己本身对音乐背后的故事很感兴趣,其中一些故事非常动人,于是就想分享给大家。到了微信上,这种分享的小想法串起来就变成了现在的互动。当然,这也出现一些问题,写故事的速度跟不上点歌的速度,现在每天都会收到几十条、上百条点歌需求,如果一首一首去写,可能要写到2050年。以后可以开放一个栏目让大家一起来写音乐,给更多有兴趣的人来看,还可能会和歌手筹备一些合作。当然,我自己也会一直写下去。

傅踢踢在众筹新书《谈到世界充满爱》里给读者的定制留言

傅踢踢在众筹新书《谈到世界充满爱》里给读者的定制留言

传媒狐:感觉您和用户的联系很紧密。

傅踢踢:读者的评论我都会看,该回的都会回。其实有一件事很有意思,当我回复他们之后,很多人的反应是“原来公众号是可以回复留言的”。我认为作为一个写作的人,别人是没有义务去看你的东西的。读者花了时间来阅读我的文章,我花些时间去回应也是对他们的尊重和礼貌。

有些人在留言里会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我就会和他们认真讨论一下。有些会把我当树洞,说一些自己的故事,我就去做一个倾听者。故事是联通的,命运也有一种相似的关联。曾经一个高中生留言说他一个月生活费没有很多,平时也没有在微信打赏过,但是愿意去买我的书支持我。收到陌生人的鼓励是很令人感动的一件事。

粉丝群是因为发现大家有话题可聊,除了和我点对点的聊,彼此有共同爱好的人也可以一起去认识和交流一下。粉丝群一个是情感主题的,一个是音乐主题的。

传媒狐:男性作者好像很少会直接去写情感话题。

傅踢踢:很多男性虽然不会直接去写感情话题,但文章到最后其实都有很强的感情指向,没有一种文章叫做没有情感的文章。写作的人写到最后都是写自己。有人写小说,看上去是一个用第三人称写的独立故事。但仔细看,其实写得都是他自己。就算是时政类文章,一个学术专著,到最后也都是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认识。我不会把作者的性别看的特别重,同一个话题由不同的人来写,感觉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情感话题并不是一个特别明确的区隔。所以这种不用担心,写来写去都是写自己,最怕的是扭曲自己的写作姿态,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表演。

我之前在文章里写过“我对百变的人心感兴趣”,这也是我写情感的原因。人心是很好玩的事情,远远比我们想的要深刻和复杂。如今性别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性别,很难用单一的性别去区分从事的事情或写作的目标。这个世界还是越来越多元的。

传媒狐:读者对作者经常会有一些误读。

傅踢踢:如果是经常把我误认成女生的性别梗,其实现在我已经不太在意了,就当玩笑来看。每天都有新的用户,其中大多数都不会特意去了解作者,也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去了解作者。曾经有一个学弟和我说“你的文字透着一股浓浓的师姐范”。当然也有人说“踢踢我从没觉得你是女生”,可能在一些说理的文章里我的逻辑性还是比较强,不是特别感性。这就说明每个读者对作者都有着自己的想象。创作和接受完全是分开的,读者看到的作者往往是他们想象中的作者,是他们希望看到的作者,这没法强求,大家开心就好。如果我认为需要解释,那我就会去解释。马东不是说过,“被误解是所有表达者的宿命”,要学会去接受它。

傅踢踢在微博上说,看到读者“我觉得关心踢踢的人,不应该再提他是男生还是女生”、“请求大家不要再关注作家的性别了,我始终相信,一个好的作家都是雌雄同体的”这样的暖心留言,就感觉一切关于自己的争论都失去了意义。

谈未来:不断地突破瓶颈

传媒狐:今后有什么打算?主要方向是运营公众号吗?

傅踢踢:除了公众号这种日常的写作之外,还是想在其他更加专业的写作领域上做一些积累,认认真真看一些可能不那么容易看的书,去掌握一些之前不那么掌握的工具,尽量跳出原来熟悉的东西,做一些新尝试。原来一直做新闻搜狐自媒体账号运营者离职,会看小说、文集这种在嘈杂的环境里面也能看进去的书,在经济、法律、社会学这方面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现在就会想去成体系地看一些学术书,把自己知识上的漏洞一个个去补上。比如说,当我写一首歌的背后故事时,自己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读这首歌的社会历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当自己的视野更广阔,掌握了更多方法,对于同样一首歌、同一样一件事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现在有这么一个说法,平台太多,自媒体人不够用。写太多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尤其是同样类型的话题反复地写。所以虽然平台很多,我还是以微信为主,或者多写一些面对社交媒体平台的文章。专栏文章和微信文章有一些不一样,因为微信还是要注意观众爱看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写一些自己也想写的交集的部分。但是,媒体文章在表达自我这方面就没有太多来自受众和用户的压力,不会给自己预设一个限制,只要和编辑沟通好,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更多是作为一种写作练习来做,在积累中磨练自己的技巧。

自媒体人各种各样,我还是想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内容的生产者。在这个前提下,我感觉自己需要有一些变化和进步。我相信我的用户也处于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如果他们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于我,那他们以后也一定会离开我,去选择他们觉得更值得看的东西。我的一个理想目标就是和他们一起成长。

传媒狐:会尝试一些新鲜的东西吗?

傅踢踢:当然会去做一些新鲜和好玩的事情。听说我辞职了,很多人就会说“踢踢你是不是以后就不出门了”,我就说当然不会,专职写作不可能就是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与世隔绝,而是把写作当做一条主线,把原来那些被占用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现在我正在筹备一个剧本,是一个七八十年代发生在上海的情感故事。这其实也算一个挑战,因为之前对于剧本只写过一些练笔。别人看到你的文字,愿意给你一个写剧本的机会,我觉得很好,有必要挑战一下自己写虚构的能力。当然,我也希望以更多新的身份在大家面前出现,比如说参加一些电视节目。

曾参加《自媒体联播》的直播

传媒狐:听说《奇葩说》也邀请过您。您之前都参加过什么活动?

傅踢踢:电视直播的话曾经参加过《自媒体联播》,是上海台的一个节目。之前也有在《先锋派报告》的广播节目做过文化评论。还有参加过一个美食账号“企鹅吃喝指南”苏州吃面的直播,很有意思。其他还是写作方面的活动比较多,比如众筹出书,参加上海书展,和风格相近的公众号也会合作办一些活动。“在行”和“分答”上会回答一些写作和公众号运营的问题。

传媒狐:会遇到写作瓶颈吗?

傅踢踢:写的越勤,越会遇到写作瓶颈,自我重复就是其中一个信号。相对于讲道理、讲感受的手到擒来,讲故事对我来说就相对有些困难。如何设置情节,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让人物的语言符合他的性格和阶级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对我来说这些就是瓶颈。但突破它也没有那么容易,也许需要在原地踏步的状态维持很长时间,也许突然间有一天就发现它不再是一个问题了。但是突破了一个瓶颈肯定会有下一个,哪怕是对于非常成熟非常有名的作者来说,面临的瓶颈也是很明确的。所以写作是一生的功课,写作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突破瓶颈、突破自我的过程。

放弃一份体面的工作并不容易,从此安心御宅、专职写作更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在自由与责任之间,傅踢踢已经做出了自己的权衡:忠于自己,忠于写作。有不少人问他,辞职之后,微信公众号会不会从一周三四篇变成每日一更,他说不会,“相比于随处可见的大路文章,我更希望展现出一个更好的我。”

祝福每个勇敢做出选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