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电影解说文案网站,电影解说独孤九剑第二式之破刀式:「磨句子」在用户和创作者反弹

用3秒钟,一句话,喊停陌生人。

这一节我们将着重分析,在写文案的时候,如何在用户和创作者之间来回反弹。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写文案,也是很多自媒体做内容的本质。自媒体内容很多都是二次消化的内容,做的内容与其说是你自己选的,爱的,不如说,你自己选的,爱的内容,也让用户爱上。这是两个点,要连成一条线的事,新手往往只看点,但老手,都会注意那条线。

这个反弹,就是说,你既要看到你选的、你爱的这个点,也要看到用户爱上的那个点,而反弹,就是来回地编织那条线。怎么反弹呢?

简单说就是,以创作者心态输出内容的同时,以用户心态来检查,想象用户的每一个细微反应和感受。

什么叫细微?你问。

比如,用户是三十岁的人,用户有孩子,关心教育,医疗,算吗?算,但不算细微。

又比如,用户是二十岁的人,喜欢看B站,喜欢学习,喜欢漫威,旅游,算吗,算,也不算细微。

细微,是指,用户的习惯你都要想到。

比如用户是在马桶上看,那他是不是就愿意给你5分钟?比如用户在床上看,那他是不是需要放松,不想动脑筋呢?比如用户在地铁上看,那他是不是留意,生怕自己坐过了

站,而且一只手拿着吊环,一只手刷手机,所以,他会不会有点不耐烦?

好,是不是我夸张呢,真不是。

你发布的每一条抖音的内容和时间,还有用户自己的生活

环境,其实都会影响用户反应。做内容的,未必能想到足

够准,但只要你想到了,你就会越来越准。

联系用户的细微反应,你再回来检查你的内容,你会发现,标准变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带团队会发现,创作者往往有各种心理,对哦,创作者也有心理的嘛,而且其中一些心理,也有误区。比如有的毕业生,做起抖音文案,想写作业,非要把一些东西说清楚,也没管用户爱不爱听,因为他还没切换好文案写作者的状态,他觉得老师会来检查,老师会细看,老师还会打分,老师会挑我的错。但用户会细看吗,

又比如有的编辑是妈妈,她很关心孩子毒舌电影解说文案网站,但用户会关心吗,也未必。所以,结合你的用户特征,多想,你就可以避免因为上面种种创作者的心理误区,造成的闭门造车。

反弹以后,做哪些调整呢?

简单说,就是做一些调整。第一句话对不对?抓住人了吗?顺叙的方式有效,还是倒叙?画面抓人吗?视频的每一个动作好理解吗?如果用户是坐地铁看的,没那么集中注意力,他也能懂吗?知识点复杂了吗?如果用户是中学生,会懂吗?遣词造句,是不是在说人话,有没有书面语,会不会打哈欠?生僻字有没有不认识?这些都是基础。

要把文案写到用户心里去。

可是,怎么写呢?当以上的检查都到位了,哪些话的词和句,甚至是字,和语气词的调整,细到这种程度,但又不能显得做作矫情,能不能让你的每句文案就像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一样?

你看,随口说出的效果,加上对用户心里细微的察觉,你才可能说到他心里去,闭门造车那不叫打磨,那叫你在自我满足。比如开头要抓人,我们的习惯是,至少想四五个角度,四五句话。哪句话效果最好?一说出来,哎,用户的心思就被抓住了吗?就停下来看了?注意前面说过的,你有没有说到和用户有关系的事,关心的事,你有没有读懂用户的担忧。

结尾也是啊,你想引发大家讨论、思考,那你当然就不能太说教,你得想和朋友聊天,和密友聊天,你也需要反复打磨句子,建立最高级的沟通感,因为都到结尾了,没时间了。你也要一句话奏效。我们一个经验就是,期待用户做的事越难,你这个句子就得想得越多。

你期待他的点赞,行啊,三观认同就够了。你期待他转发,难一点,但,你是不是让他意识到了他身为公民的义务呢,比如,环境污染人人有责的内容就容易转发。

你还期待他掏钱包,哇,那你必须击中他的购买动机啊,怎么算击中,你说到了他细微的心理,细微的家庭环境,个人环境,才算击中啊。

好,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的文案呢?

一样也是一条线啊。

开头的一句话抓住人,这条线不能断,你得考虑逻辑,考虑用户的心理逻辑,理解门槛,然后持续到结尾。说起来都像废话了啊。但这就是道理,逻辑就是一条鞭子,完整还不够,还要灵动,还要有新意,还要让用户有获得感。

为了做到所有的这些事情,我们必须得反复打磨。

先提一个禁忌吧。

抖音文本,很多人都会一气呵成写完,因为不长嘛。

因为这样做啊,万一哪个逻辑不成立,内容就断了,用户就跑了。

我给你推荐一种,我们自己发明的,叫做:绕线圈模式。就是写文章,和绕线圈一样。

每写完一个小段落,一个小观点,就从头检查,对,就是结合你想象到的用户反应,每一个遣词造句做微调,缩掉水分,调整语气、梳理逻辑。逻辑这东西,大部分人可能写出来,都觉得自己是成立的,但越梳理,可能会越鲜明,越简单。

好,绕完这个线圈,再考虑下一句话,是的,这个时候,下一句话,又变成第一句话了。又要抓人了,又要喊停人了。这样,你的抖音文案才充满了钩子,用户想甩都甩不掉。

很多创作者对自己不够狠,老是怎么看怎么满意,毕竟每个句子都是绞尽脑汁想的,往往就不舍得删,不舍得改,真的,那样不行。

写文章你不是和别人比,你是和自己比。

你得用现在这个自己干掉过去那个自满的自己,学会挑自己的刺,而且,要以一种特别看不顺眼,我就是不服你的嫌弃的心态,

你说不行,我那句就是最好的。

是吗?你觉得好,你妈也觉得听得懂吗,你找个风格不一样的同事,人家也觉得好吗?

我不是让你每写一句话就去问别人,那样烦都烦死了。文案的标准,其实是自己心里养出来的。你越问,其实是在偷懒,你必须知道自己心里有一个标准,反复去摸那个标准。说起来有点玄学,但真是这样。而且在抖音,你哪需要问别人呢,评论区和数据,都会给你最快速,也是最残酷的反馈。你欣赏的那句话,有效吗,人家马上告诉你,没效,别得瑟了。

听到这里,我觉得好精神分裂哦,像疯子一样,我是不是double了自己的工作啊。

我想说,其实,这种分裂不仅是有效,而且做久了,你反而会写得更爽。

你肯定有这种体验就是,一个人码字,很孤独,很烦躁。那跟你说,当你学会在创作者和用户之间反弹的本领,你会感觉写文章就像在聊天,在交朋友,在察言观色,在搞懂别人。

如果上来这套动作不熟,你就想象一个真实的朋友,你可以想,哎,张三他看到我这句话,会不会噗嗤一笑呢,还是会翻个白眼呢。把写作,当作跟朋友聊天,你的文案就会建立沟通感,自然也就具备了更强的传播力。

下面,直接拆解案例,要拆得细一点,要逐个段落,逐个句子给你

拆。我们想彻底还原,我们写文案时,如何来回反弹到用户心理,整个的过程。是,就是这么直接。

第一个案例,非常新鲜,就发生在几天前。

春节档电影,《你好,李焕英》,都知道吧。

电影已经很爆了,票房30亿。

那么,文案目的是什么?

首先,是让看过的用户,愿意分享我们的视频,推荐这部电影。

其次,让那些还没看过的用户,听完解说,产生好奇,忍不住要自己去影院看。

所以文案,你要想想这两拨用户,同时兼顾他们的感受。

比如说,兼顾后者,那我们不能省略剧情,但顾及前者呢,我们又不能太啰嗦,人家看过了对不对。为了让后者去电影院,我们当然也不能剧透太多,要保留用户的好奇和兴趣。

为了让前者传播呢,也得说出点他没看出来的,这是新鲜感,知识的收获感,再说出点他也真心认同的,达到三观的认同,也会引发传播。

以上,就是我们的创作动机。

从影评人角度看,我们觉得,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是让人笑中带哭。其实,它抓住了大众一个共同频道,母女亲情。

那做这条短视频,怎么做?

第一,典型情节不能少,前面说过啊,典型情节就是,有大众通感,有认知度的情节。

我们确定了一个主角,因为在这部电影刚爆的前两天,第一落点肯定是贾玲。因为她既是导演,也是主角。这两个角度,是不是都能聊,可以,但不是最优。

最优的,用户最关心的,是啥呢?

是贾玲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女儿。还是一个希望用电影,弥补遗憾的女儿。

所以,我们要聊的主题就定了。

人人都关心,人人都担心,什么呢:

子欲养而亲不待。

于是,我们结合用户心理,结合我们找的典型情节,造了好几个句子,最后定了一个叫:

每一个有深意的细节都是深厚的爱。

这是一句喊停用户的话,但,也是我们整个视频的解说逻辑。往下,我们对细节的选择,文案的铺排,都要围绕这

个逻辑展开。

开头的理解门槛,一定要低。

所以第一个细节,我们选了二人转这幕戏。

为什么,因为观众上来不会哭,他想放松,想搞笑。

那这个段落,就既好笑,又不需要深度的思考,非常适合前置。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个看似搞笑的情节,其实是个典型情节,因为它藏着极大的反差,我们要借着这种剧情上的反差,藏一个悬念在里面。

沈光林和贾晓玲在舞台上表演二人转的情节

这段情节看似是为了让妈妈对沈光林产生兴趣

但背后的深意是这样的:

现实中

贾玲妈妈从来没有看过贾玲的演出

这是贾玲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所以这段戏

贾玲亲自上去表演

看见妈妈一边鼓掌一边笑

她的目的

就是弥补这个没有给妈妈表演过的遗憾

接着,我们描述每个细节,都用了同一个句式。

电影中,贾晓玲怎么逗妈妈开心。

但现实中,贾玲其实没机会这么做。

我们用它,来不断对比电影和现实,不断强化一种从电影到现实,对母亲真实的遗憾。

电影中有一段贾玲开者车载者她妈妈的戏

车是敞蓬的

妈妈穿着绿色皮衣

这两个细节都有深意

现实中

贾玲曾给妈妈吹牛

要给她买一辆小汽车

妈妈说小汽车太闷了

贾玲就说

那就买辆散篷的皮衣

是关于贾玲妈妈最后的故事

那时贾玲给妈妈买了一件绿色皮衣

妈妈穿着有点小了

贾玲就拿回去换

可没等妈妈换到新的

她就已经不幸去世

以上,都是我们采访的吗,不是啊,作为一个普通的抖音创作者,你肯定也不见得是专业的记者,拿到第一手的内容。

这些,其实都是在别的信源、采访稿里提到,我们把它二次消化的。那如果你在你的领域,不也可以。好,光有这些当然不行,也得有自己的发现,接下来,我

们想把用户的注意力,拉回到电影本身。不能离题太远,

也得给他一些新的收获感。

于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彩蛋——

敞篷车的车牌号

2021.2.18

是鄂HY1012

HY就是焕英

鄂和1012

就是她去世的地点和日期

这个细节,不管看没看过电影,发现没发现,你都会有一种,哎,恍然大悟的感觉,要么就是,哦,你也发现了啊,我也发现了哦,什么,知己的感觉。

是不是,不知不觉中,你走近了用户。但电影的细心啊,

真挚啊,你也传达了。

再来啊。

走近了用户,我们可以去沟通用户更私密的情绪了。

我们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聊聊感动了。

于是我们用了一个最核心、也最让人心疼的细节。

电影中

贾晓玲陪在妈妈病床边的情节

也是贾玲的遗憾

现实中

她是直接接到电话得知妈妈走了

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你说,果然感动了,好了对吗?

不对。

看到这里,我们只是对80后,90后的用户负责了,因为成

年人的遗憾嘛。

更年轻的用户呢?青少年用户呢?

要知道,抖音的主要用户都很年轻啊。

于是我们想,要借助一些外来的元素,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这个场景。

我们进一步解释:

这样的遗想有多大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这样一句台词:

我知道人生本就是充满了离别

但最难过的是

我们总是没有机会好好说再见

为什么那么多电影不聊,非要说少年派?

才不是因为我们的个人喜好,我们看的电影太多了。

而是因为,这电影天然更靠近,我们想要击中的青少年群体。

这样举例、比喻,怎么样啊,原来有限群体的通感就被扩大了。

亲情、父母,这些具体情景被模糊掉了,离别、失去,我们来到了更泛化的人类情感里。

所以你看,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句子,放在什么位置,具体要实现什么目的,都得反复琢磨。

每一句话,都是投向湖面的石子,必然会扩散出一圈圈的涟漪。

一圈圈的,扩散大还是小,你想影响什么样的用户,都要仔细思考。

以上还是小圈圈、小涟漪,回到主题,贾玲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

纪念妈妈,弥补遗憾,都知道。

可,为什么普通观众要走进影院来看贾玲个人的家事呢?

于是,我们问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

为什么贾玲要用《你好,李焕英》做片名

而不是《你好,妈妈》?

电影解说独孤九剑第二式之破刀式:「磨句子」在用户和创作者反弹

这一次,我们直接放出贾玲的原声。

因为任何语言,都未必比得上贾玲微微带着哭音的语气,

那样真挚——

我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我

我觉得我的妈妈不仅是我的妈妈她也是她自己

好,你懂了。

《你好,妈妈》也许更好懂,更容易传播,更容易营销。

但贾玲希望妈妈,不仅是某某妈,更是她们自己

这是更人本主义的思考,当然比单纯的煽情更好。要不虽然感动,也显得是一种情感绑架。

好,我们继续说:

从小到大

贾玲看到的妈妈都是一个母亲的样子

她的爱她的辛苦她的忍让她的付出

但从没见过妈妈为自己而活的样子

所以这才有了整部电影的构想

贾玲回到妈妈的青葱年代

了解年轻的妈妈

为她找到快乐

一切都以妈妈为中心

帮她买电视机她,帮她组织打排球,给她找个好对象

贾玲说

她不是为了去当导演而拍电影

而是为了拍妈妈的事情

才去当导演

你看,说到这。

用户懂了。哎呀,更喜欢这部电影了,尤其是年轻人。

这时候,我们终于可以把命题放大了,我们将贾玲的渴望放大,变成所有用户的渴望。这一切奇托着贾玲最大的渴望

了解过去的妈妈

为妈妈找到属于妈妈的快乐

到这里,电影部分的解说结束。

结尾,你懂,一般都要上点价值,可是,上价值这件事多讨厌啊,感觉写文章非得来个中心思想似的,不要刻意拔高一件事。

你其实可以回到生活毒舌电影解说文案网站,说点人话。这样在抖音,你和用户反而更贴近。而且当你说人话了,人家更容易接受,也会更自然的反思。反思自己对待亲人,伴侣,朋友的方式。

于是,我们以一种很亲密的朋友的口吻,用很多短句,朴实无华地跟用户说:

《你好,李焕英》提醒我们

珍惜身边人

多理解多担待

多沟通多微笑

人生很容易错过

也很容易难过

多笑一笑

少点遗憾

你说,效果怎么样。

你可以自己戳开看,这个视频下,有2万人点赞条评论:

这才是拍电影的真正的意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