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解说需要懂什么,电影究竟属于谁《默片解说员》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如果拍的好,收获赞誉最多的是导演;如果拍的烂,导演也是第一个被拉出来游街的……

但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新闻:

“XX导演怒斥投资方左右其创作。”

“制片人怒斥投资方不懂艺术!”

“投资方不满意演员演技被叫停。”

“原著不满电影改编,编剧被骂。”

那电影究竟是属于投资方?还是属于导演?还是属于演员?还是属于编剧?还是属于演员?还是所有的影迷呢?

如果这部影片从这个角度去看,也会有另一番乐趣。

《默片解说员》渣手绘海报登场

影片故事的时代背景是日本的20世纪初,电影历史上的默片时代。日本活跃着一种职业,他们现场为电影“配音”,被称之为“辩士”。

这个“辩士”,可千万不要想像成专业的翻译人员,对着字幕忠实地陈述故事情节。这个“辩士”解说的电影纯粹是胡咧,想怎么说怎么说,爱咋说咋说!意淫,瞎掰,胡扯,吟诗,唱曲,编故事,全都没问题。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从小立志成为辩士的少年。长大后,他如愿以偿,但也事与愿违,他的梦想被坏人利用。通过巧合和努力主人公终于逃出魔掌,成了一家影院的打杂小弟,工作时遇到了小时候很是倾慕的女孩。他的实力也渐渐被人发现,开始崭露头角,但好景不长。出来混咋滴都要还的,原来的坏人组织发现了他,警察也在追查他。已经是在破产边缘的东家还被竞争对手陷害,赖以生存的胶片被破坏(这里是单押)……我们的主人公能否拯救这家影院赢得美人归?

自己看去。

整部影片弥漫着导演对那个年代的追忆与爱,故事就说到这里,不赘述了。

受这部电影的影响,我也简单回忆了一下我个人对电影的记忆。

(以下大约1千来字与这部电影无关)

我个人对电影的最早印象是礼堂式的两层电影院,椅子是折叠的,收起和放下都会发出巨大的响声。影院外的大幅海报都是人工手绘的,可惜那时候物质条件匮乏,照相机极其少见,否则我一定会多拍几张海报下来留作纪念。

我爷爷曾经是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所以我小时候就有些偷偷溜进去免票看电影的“特权”。那时候不喜欢看什么爱情片,只看武打枪战片。家附近有两家电影院,记忆中,每到寒暑假学校就会发联票,大约每人十张。我还记得,影院针对这种免费联票有些规定,有些新片需要两张甚至三张联票才能够进场。

最懂女人心电影_电影解说需要懂什么_男人心事我最懂 电影

比如96年凯奇大叔的《勇闯夺命岛》就需要好几张学生联票才能入场

熊孩子血气方刚,观影中途鼓掌起哄叫骂也是看电影的乐趣之一。那时候故事大多不复杂,尤其港片,坏人一眼就能被识破,好人也没有艰难的选择。一生气就可以开挂,开挂的时候全场熊孩子必齐声叫好,起哄,打气,基本上就是俩字——“打他!”

影片结束之后,必模仿主角的招式以及打斗声效。

“佛山无影脚!”

现在想来,太特么二了!

我至今仍保留着电影结束时,轻声鼓掌的习惯。甚至会固执地等待所有演职名单都滚动完毕才离场,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是对他们微薄的尊重。

现在那两家电影院,一家成了加油站(建筑已拆掉,原址上重建的)一家成了社区超市,继续服务于人民。

和社区礼堂式电影院年代并存的,还有录像厅。有些录像厅和电影院有着共生关系,有的是独立存在。一般是晚上才会营业,直到凌晨,录像厅就像一个隐秘的存在。老司机都知道,门口张贴出来的播放片单有些只是做做样子,在观众的呼声和抱怨声中,放映员会体恤大家而尽快播放其他影片的。遗憾,我只去过一次,连一部片子都没看完就吓跑了,一来年岁太小,不能太晚回家,二来是真的挺纯情的……

这种可能都会害羞

此后,家用录像机成了我看电影的途径,基本上就是香港电影。那时候的国外电影大多还是译制片。但录像机的观影体验现在来看特别不好。原因有二,其一,为了避免划伤磁头,每次租盘回来都得手动把录像带卷回来,甚至还有专门的工具。

图片度娘的,侵删

其二,有些精彩的地方,由于反复被观看,都已经模糊到无法辨认谁是谁……

再后,有一段短暂的LD时代,那光盘有大菜盘子那么大,特别沉,故事片不多,大部分都是卡拉OK,我一个亲戚家有,每逢过年过节去窜门我都会趁着大人打麻将的时候找个电影来看。

电影解说需要懂什么_男人心事我最懂 电影_最懂女人心电影

图片度娘来的,侵删

我还记得,那时候沈阳地方台还有一个周播的栏目,名字记不得了。栏目的最后40分钟会把一部电影重新剪辑加上旁白进行播放。我都会看得津津有味。现在看来,那就是“第几放映室”“几分钟看完XXX”的鼻祖啊!

然后就是VCD时代了,Disc A和Disc B真是令人怀念的字眼。当时更有三碟连放那种黑科技,还有个东西叫“超强纠错”。到现在我也不清楚是个什么原理,难道是AI算法?还是无非把激光的功率调大而已?

三碟连放黑科技。图片度娘来的电影解说需要懂什么,侵删

VCD的时代比录像带混乱的多,和VCD并存的还有一段时间SVCD和DVCD,为了迎合消费者,降低价格节省成本,一张盘就可以存下一部电影,10块钱就可以买5张。但因为电影长度不一,时长超过100分钟的电影都放不进去。以至于我那段时间看的电影大都不知道结局,实在是苦闷(谁能告诉我《半支烟》的结局……)。

然后有些新片是影院里偷拍的。最夸张的一次,我租了一张古惑仔4的光盘,影片里面所有男性角色都由同一个人完成国语配音,所有的女性角色都由同一个女性完成配音,真是牛逼!为了每天1块钱不退的租金,我居然坚持看完了,我也牛逼。

感受一下浓浓的土味。图片见水印,我也是度娘来的,侵删

再之后我上了大学,室友有了电脑,电脑有了DVD光驱,一位来自首都的同学拿来了两个碟包,里面塞得满满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那年暑假是我重新认识电影的新生。那年我才知道,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多我没看过的电影。我如饥似渴,《猜火车》《感官世界》《七武士》《索多玛120天》《活着》《切肤之爱》《九歌》《不可撤销》《杀人不分左右》《天生杀人狂》《Rape me》《我唾弃你的坟墓》《绿色椅子》《大开眼戒》《空房间》《大象》……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大多被禁就不放海报了。

然后毕业到北京找工作,一开始经济条件贼差,只能继续购买廉价的DVD继续看电影,再之后网络发达了,条件稍好了些,就开始了网络和院线双修。

如果我对电影的回忆拍成故事,基本以上就是大纲了。如果面对投资,写影片简介的时候,我会这样写:

影片从个体情感的切口窥见电影的时代变迁,起落枯荣中展现出电影艺术的美好。

絮叨就说到这里吧。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电影究竟属于谁?

电影解说需要懂什么_最懂女人心电影_男人心事我最懂 电影

在《默片解说员》里的辩士把一部电影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者按照观众的喜恶重新加工,有些甚至脱离了原初的故事。

那个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属于他们。

但影片中其中有一段话:

价值脱离本体之后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首先我觉得“辩士”这一职业并没有消失,他们散落在了公众号里,出没在知乎豆瓣时光网,他们用各自独特的眼光去解构解读电影,有的读起来妙趣横生,有的读起来诙谐轻松,有的内容极其硬核,深入到每一个美术背景的考证。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属于他们,属于影评人和狂热的爱好者们。

之后这段台词有点借古喻今的意味,如果把这段话放在现代的语境之下揣测就会很有趣。电影啊,不需要导演去解说,所有人都可以是辩士,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电影。甚至电影不需要任何人去解读,去感受似乎更纯粹地接近艺术?谁知道呢。我觉得倒是百无禁忌。

但前提是,需要先有电影。

我记得日本动画大师今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大概意思是说他喜欢动画的形式胜于真人电影。原因是动画里面所有的元素都是导演有意而为之。这点在真人电影中会被削弱。

怎么理解这段话?动画电影所有的画面内元素,都是导演有意设计的,每一个元素可能都会映射出主人公的心境,暗示故事的走向,象征那些无法直说的潜文本。但真人电影呢,可能部分的受制于实景,只有调度是导演决定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感受一下今敏不着痕迹的象征镜头,那台摄像机的仰起和未麻接下来一场戏的剪接,充满象征意味

一部好的影片,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去用这种方式解读电影,被叫做“拉片”。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电影属于导演。因为他是运用镜头语言的人。

额外说一句,我个人认为“学术上”的“拉片”不是评论,电影不属于拉片子的人,因为个人认为“拉片”是使用镜头语言的语法去拆解“电影艺术”。先有结果,再去反推原因。然后才有理解、表达和评判,这种行为过于理性。有一点像判卷的老师,他有据可循,但好坏全凭使用者的手法。

镜头语言和心理学有关系,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什么样的镜头移动会造成不安,什么样的光影让人感受到压抑,什么样的构图暗示了人物的性格,这些都是拉片的范畴。值得“拉”的片子不多。

男人心事我最懂 电影_电影解说需要懂什么_最懂女人心电影

以上仅个人观点。

但不论如何调度,故事的内核,是编剧创作的,这么看来,电影同时属于编剧。

编剧写完了,导演拍完了,最后由剪辑师剪接到一块。后期的故事全凭剪接师拼剪在一起。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剪接可以完全改变一组镜头的含义。从这个理论出发,电影属于剪辑师。因为有些导演并没有剪辑权。

还有一个环节很可能会被忽略,那就是字幕语言的转化。前一阵XX影视被抓,引起了字幕组间的一阵骚动和波澜,甚至出现站队冲突。我有朋友曾经参加过字幕组,我对字幕组的朋友们心怀敬意,毕竟我等英语奇烂的学渣,如果没有字幕组的付出,是无法看到这么多好电影的。但如果真如网友所说,有人利用字幕组的“用爱发电”去干龌蹉腌臢的事情,那真是没良心。

回到正题,为什么字幕组也很重要。

我曾经看过一部韩国恐怖片,忘了什么名字。从开头我就看得云里雾里,终于坚持到了故事的中段,字幕里出现这样一段话:

“我实在编不下去了,我其实不会韩语,各位自己往下看吧……”

之后就没有字幕了……我这时候才反应过来,之前所有的故事都是翻译这哥们自己编的,笑喷了……现在想想,这哥们还挺厉害,可以去当写故事……

还有一次,我看一个恐怖片(为什么总是恐怖片?)到了关键时刻,出现了一行字幕:

“字幕组也是人,也会害怕,这段不敢看,跳过了……”

哈哈哈哈哈哈!现在想起都很好笑。

还有各种神发挥的翻译电影解说需要懂什么,比如《电锯惊魂5》我曾经下载过一个版本,全篇古文翻译,我都震惊了。

这张图我随便网上找的,侵删

豆瓣里也有一个类似字幕组穿越次元的话题,也很有趣,感兴趣的可以去搜搜。

所以,电影也属于翻译者。

最后,一部电影热映,会形成爱好者之间的讨论,好的电影尤其如此,每个人都愿意分享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然后激动地描述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属于每一个观看他的人。

电影解说需要懂什么_男人心事我最懂 电影_最懂女人心电影

看这清澈的眼神

转了一大圈,也无法明确的说出电影到底属于谁。

我相信电影是艺术,只要是艺术,它便很难被另一种除它之外的语言再次诠释。我曾经困惑于很不理解当代艺术,后来我渐渐找到了原因,大部分艺术家创作的过程都是一个很私人化的过程,如果你没那么了解他们的个人经历,其实很难知道他们的创作意图。但是,让我顿悟的是,他们的创作意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理解!只有你有了自己的理解,你才真正的和艺术品产生了联系,所以不必执着于明白创作者的意图,那不是魂。

再扯个闲话。

我曾经去看艺术装置大师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道隐无名》被红砖美术馆的展,其中大部分作品我都看得一脸懵B。

2018年7月31日红砖美术馆《道隐无名》

《未思之思图志》

《明日共鸣器与昨日共鸣器》

嗯,现在看依然很懵B。

要说我看完明白了什么,我真是没明白大师想说啥。但这不重要,我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感,是从我个人认知层面而发的感悟。

电影也是一样,感悟是可以分享的,那一刻,我想,电影属于你。

就像《默片解说员》我能感受到周防正行对电影的爱,他回眸那样一个有趣的年代。同样,借着这部电影,我也回忆了一下我看电影的年代,有唏嘘,也有欢然。

希望电影越来越好。

但更新贼慢 不关注也罢

扫!通关文牒取货:

口令密符:32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