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直播主播怎么调画质,首次尝试付费竖屏直播,抖音为什么这么做?

产出有反馈,投入有回报,在这种正向的循环下,优质内容创作才能可持续。

一位被贴上「冷门」标签的歌手,在抖音做的歌会演出,火了。开播 16 分钟,直播间点赞数便突破 1 亿,唱完第 7 首歌后,点赞数即超过 6 亿。

尽管表演中有不少都是「冷门」歌曲,甚至部分久未演出过的曲目,这场演出还是刷屏了朋友圈。不少人感叹「爷青回」。这个「冷门」歌手,就是孙燕姿。

9 月 9 日晚 8 点,以「这个歌手不太冷」为主题,孙燕姿的线上歌会正式开启,时长一个多小时。这场演出,也为抖音夏日歌会画上了圆满句点。

除了孙燕姿,过去一个月里,刺猬乐队、旅行团乐队、夏日入侵企画乐队、欧阳娜娜、鱼丁糸、张惠妹、陈粒以及 10 位抖音音乐人都在抖音夏日歌会中完成了他们的直播歌会专场。

孙燕姿抖音夏日歌会舞台照|抖音

出圈的不单是孙燕姿这场。实际上,七场歌会直播累计观看人次突破 4000 万(含付费观看及免费试看人次),多个相关话题登上抖音热点榜、微博热搜、新浪新闻总榜等。

除了高质量的音乐表演,这场夏日歌会还有很多看点。比如,这是一场真正将「竖屏直播」作为一种创作形式来策划的专业级别线上演出,可以称得上是行业首创。而幕后团队在演出的互动感和沉浸式体验上也做了诸多创新。

此外,这也是抖音首次尝试付费直播。付费直播本身,是抖音丰富内容呈现并让优质内容实现更大价值转化的新尝试。

竖屏的直播演出,怎么玩才「高级」?

与此次抖音夏日歌会导演、导播、抖音相关负责人等幕后团队交流后,一个明显的感受是,策划一场竖屏直播的演出挑战不小。

与横屏直播相比,竖屏直播的画面特点是窄边宽,镜头拍摄时向上和向下的空间留白更多。因此,在舞台形状、舞美布局,甚至是表演形式上,幕后团队都要重新设计。

比如,在抖音夏日歌会陈粒专场中,为了让观众在竖屏画面有限的空间里看到饱满的舞台效果,这个舞台被做成了梦幻小屋的概念,里面装饰着枝干虬结的大树、悬空的大门、盘旋的复古台灯和悬停在空中的蓝色蝴蝶等等装置,不仅满足了竖屏取景,也很好的诠释了该场的音乐主题。

抖音夏日歌会陈粒专场舞台设计|抖音

此外,与横屏不同,竖屏更多要考虑顶部画面的饱和度,因此在舞美设计上,需要安置更多顶灯矩阵,以便保证直播时竖屏画面的纵深感和冲击力。

竖屏直播看似给制作人们带来了诸多「限制」。但在深度参与了抖音夏日歌会陈粒场直播策划的王子龙看来,这种「限制」其实具有两面性。

王子龙是吉术斋团队现场 Live 项目负责人。这个团队专攻现场演出摄制,服务过周杰伦、杨坤等艺人,也承担了此次抖音夏日歌会其中三场的导播工作。

竖屏直播不算新事物,个人秀场表演很早就在做。可王子龙强调,专业级演出竖屏直播,整个行业的发展才刚开始,甚至连适配竖屏直播的专业拍摄设备都还不齐全。

抖音夏日歌会音乐人专场舞美设计|抖音

「为了拍好竖屏画面,我们就把做传统演出的监视器竖过来用,摄像师就把专业级的手持摄像机翻转过来拍」,王子龙表示。

但在这些「限制」的框架下,更多有意思的新尝试也冒了出来。比如,竖屏直播因为画面容量有限,横屏直播里强调的黄金分割构图,景别自然过渡等很多理论都被打破了。

比如,在竖屏直播里,导播可以跳切,可以全景接特写,可以特写接大特写,原来在横屏直播会觉得不舒服的一些衔接方式,在竖屏呈现时就变得合理。

陈粒的直播长达一个半小时,这类镜头切换比比皆是。有时上一个镜头还是一朵花的空景,下一秒就衔接到陈粒的面部特写。在一首歌的尾声,镜头从陈粒的半身景别慢慢推进,接着画面逐渐模糊,灯光暗下,表演结束。

显然竖屏直播的优势是更加突出「人」,在多种人物特写的叠加下,凸显人物情绪,营造「近距离」的观看体验。

抖音夏日歌会是吉术斋第一次制作竖屏直播。这次制作,「不是单一工种,或单一部门的调整,而是整个团队自上而下都需要改变,包括思维方式和创作理念」。

鱼丁糸在抖音夏日歌会现场表演|抖音

鱼丁糸是抖音夏日歌会第三场的表演嘉宾。这支乐队此前 Follow Me 演唱会就尝试过线上直播。成员阿福记得,当时用线下演出的思维策划,再用线上转播,感受上差异不大。

参与抖音夏日歌会的制作体验却截然不同。阿福告诉极客公园,从脑暴想法到落地执行,如何营造手机屏幕里的视觉感,如何与观众互动,一切思考都围绕着竖屏直播展开。

这也正是此次夏日歌会幕后团队的共识,不是把横屏画面裁切成竖屏,做简单的线上转播,而是真正将「竖屏直播」当作一种创作形式,原生策划一场专业级的线上演出。

尽管是全新的线上演出呈现方式,很多观众对此次夏日歌会予以了好评。有网友评价说,「虽然是线上直播,但歌会的音质非常好。更重要的是,直播让我看到了表演者更多有趣的地方,这是在线下演出中体会不到的。」

让观众和表演者共创内容,竖屏直播如何实现?

关于创作,有这么句话,作品完成之后它就不属于你了。这背后暗含了一种传统的创作流程——作者生产内容,制作完成后发布,观众接收内容,做出评价。

然而,在此次抖音夏日歌会线上直播里,创作和反馈的异步性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

比如,抖音夏日歌会乐队场旅行团表演时,很多观众留言说好奇主唱孔一蝉的围巾。导播助理注意到这些留言后,反馈给导播组,在乐队表演到下一个曲目时,给了这个围巾一个大大的特写。

旅行团乐队主唱孔一蝉|抖音

有人想看鼓手表演,有人想看乐队同框。类似的反馈和回应在直播时还有很多。面对这些实时的建议,导播团队都会及时跟进,并在下一个环节呈现出观众想要看的镜头。

通过弹幕,线上连线等形式,观众可以进行实时的意见表达,创作者收到建议后,经过专业判断,再决定是否采纳。

于是,抖音夏日歌会成为了一场由歌手、幕后团队、观众多方共创内容的线上直播。在此次歌会乐队场和音乐人场的总导演赵伯翀看来,抖音是一个互动属性很强的平台,在这里做专业级的演出直播,不仅要打磨好表演,加强互动性也必不可少。

以鱼丁糸专场为例。本场直播开始前,鱼丁糸先发布了一则搞怪风格的视频,并在抖音站内发起视频挑战赛,邀请更多人一起参与。在众多参赛视频中,六个优质作品被遴选出来,它们的创作者也被邀请在直播时与鱼丁糸连麦。

正式连麦时,这六位发布者还给鱼丁糸制造了一个小惊喜。他们以同框的形式,同时举起自己的姓名卡片出现,以此呼应鱼丁糸 MV 里出现过的场景。这个有趣的设计也让鱼丁糸和在线观看的网友们十分感动。

抖音夏日歌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歌会的互动方式主要有三类:与弹幕实时互动,是直播互动基础方式;其次是结合歌会特点抖音直播主播怎么调画质,设置点赞解锁安可曲,投票点歌等环节;同时,基于歌手和直播主题,还会额外策划艺人和粉丝的互动环节,像是乐队场就曾发起投票,让旅行团吃一份「加料」的螺狮粉。

旅行团乐队在抖音夏日歌会舞台与线上观众互动|抖音

「这些有综艺感、互动性强的内容,都是观众在线下演出看不到的」,一位深度参与此次歌会的相关人士表示。而这些让观众深入参与,实现内容共创的新形式,也是直播内容的新趋势,显然抖音在这个方向上先行试探了一步。

实现更深度、更全面的共同体验,是互联网产品持续迭代的方向之一。近年来,云游戏技术运用到直播上,实现了主播和观众共同玩一款游戏的体验。但在内容创作上,以什么样的形式,通过怎样的机制,来加强共同创作的体验,其实是很难的事情。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这次抖音夏日歌会,在整场策划的全流程中,都加入了有「共创感」的互动形式,这些互动让用户有「爽感」,也让内容在「共创」中走向更优质的阶段,通过这系列直播的火热也能看到,这种形式已然被大众接受。

刺猬乐队在抖音夏日歌会互动表演|抖音

尝试付费直播,抖音为什么这么做?

当然,此次夏日歌会值得关注的,还有抖音推出的付费直播功能,亦是抖音首次尝试付费直播。以上互动玩法也是目前付费直播间的特色之一。

据抖音夏日歌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契合线上演出内容,提升用户一起看播互动的参与感和现场感,夏日歌会针对付费直播间设计了点赞彩蛋、投票、分享海报等普通直播间尚不具备的互动能力。」

此次歌会演出的票价从 1 元到 30 元不等。付费购买前,用户有三分钟的试看时间。三分钟直播试看,是一个有效段落,让不熟悉付费直播的用户对内容有直观了解抖音直播主播怎么调画质,以此做出更明确的购买决策。

夏日歌会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设计了最小试看时长的能力,保障用户在满足试看条件时,都能观看一段时长的直播内容,提供给用户较好的观看体验。」

这些都还只是在付费直播功能上的打磨。实际上,针对整个直播内容的付费场景,抖音正在试图构建一个「人与内容作品-宣推-内容分发-二创」四个核心环节的有效闭环。而优质内容是这个闭环的核心。

抖音音乐人陆政廷在抖音夏日歌会表演|抖音

以此次夏日歌会抖音音乐人专场为例,参演嘉宾在抖音上都拥有大热的作品。大家用他们的作品作为 BGM 拍视频,对作品本身的旋律和词曲已经非常熟悉。夏日歌会则是用专业级的舞台,让原唱嘉宾重新演绎作品,也让更多喜爱这群音乐人的用户看到了他们不同的一面。

对此,抖音相关负责人表示,抖音创作者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内容的多元化和精品化,抖音做付费直播,正是为了让这些创作者有更多通路展示内容,实现内容价值,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抖音尝试付费直播,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趋势,那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创作者经济」。这个概念是说,越来越多创作者可以通过优质内容本身直接获取收入。而作为内容平台,需要做的事情正是完善自身商业化能力,为创作者提供更合理的创作者环境。

对此,抖音相关负责人表示,不论是歌会、各类型演出,还是其他知识分享,抖音都希望付费直播可以赋能创作者,让优质内容更有价值地体现。

所以,音乐演出的直播付费,对抖音来说只是开始,是「打了个样」。比起平台来规划付费内容,抖音做付费直播的逻辑,更倾向于将能力标准化后赋能创作者。

产出有反馈,投入有回报,在这种正向的循环下,优质内容创作才能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