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影评,不回避争议的《觉醒年代》,主旋律影视剧的破圈样本

在B站,一条以《觉醒年代》片段为主要素材的混剪视频播放量超过200万,弹幕近7000条;在抖音,剧中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慷慨赴死的片段,点赞超过20万。“他们总是笑着赴死,因为见过真理的人知道最终的胜利会属于谁。”一条留言写道。

继《大江大河2》《山海情》之后,同为主旋律题材的《觉醒年代》也出圈了。没有流量与鲜肉演员,也没有热搜预定,大结局之后,其凭借口碑扩散至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引发热议。这部红色题材的影视剧,豆瓣评分高达9.2分,领跑各大卫视黄金时段收视率榜单,口碑与收视表现都十分亮眼。

一百年前,在国家风雨飘摇、军阀连年混战、饿殍横死街头的至暗时刻,一群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知识分子为国家的前途艰难求索,舍生忘死。《觉醒年代》聚焦陈独秀、李大钊等思想先驱的人生,围绕《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过程,铺陈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再现那个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岁月。

红色题材也能如此诗意

《敬告青年》《青春》《文学改良刍议》《狂人日记》……蔡元培的任职演说、新旧文化的学术争鸣、李大钊的演讲《庶民的胜利》,那些曾经鼓舞一代人的文字、声音,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穿越历史,百年前新青年们的理想与信念,与今天的年轻人实现了情感共振。

那些历史上耳熟能详的思想家、革命家,曾被一次次搬上银幕,他们的影视形象深入人心,对于《觉醒年代》主创而言,也需要思考如何把角色塑造得更立体、更饱满。《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此前在采访中提到,本剧的创作难度在于需要精准还原时代氛围,呈现出一个有呐喊、有热情、有力量的觉醒年代。

电视剧红色徐天影评_红色之山影评_红色电影影评

《觉醒年代》让更多观众认识到,原来主旋律也能拍得如此人性化,如此诗意和荡气回肠。在资深影评人谭飞看来,该剧以陈独秀为主角,是比较大胆的选择。他向第一财经表示:“《觉醒年代》里完全没有回避争议,而是将他惊世骇俗的言行都表现出来红色电影影评,这是与众不同的。”在他看来,《觉醒年代》的成功与破圈,其重要原因在于展现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性,把每个伟大的人物当成“人”来书写,而不对历史人物做非黑即白的判断,对陈独秀、鲁迅、胡适、辜鸿铭、蔡元培等人的描摹比较客观。“因为真实,才更有力量。”

剧集不仅对观众较为熟悉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再现,也对陈独秀的两个儿子,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陈延年、陈乔年的人生予以浓墨刻画,两个年轻人的热血、正直与良善,为信仰视死如归的坚定,令今天的同龄人为之震撼。在谭飞看来,这条叙事线索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不仅能够与今天的年轻人展开对话,还展现了父子从冲突到思想路线的合二为一,体现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寻找出路的复杂和艰难。

红色电影影评_电视剧红色徐天影评_红色之山影评

在这部剧集中,主创根据每个人物的性格特质做了出场设计,让人们看到了不拘小节的陈独秀、包容睿智的蔡元培、平实淳朴的李大钊等精神领袖。他们从历史书中走出来,被塑造成为有风骨有血肉的人,走进今天观众的内心。不少观众评论表示,自己是第一次如此全面地了解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的精神品格,以及他们之间的肝胆相照和革命情谊。

除了人物群像的描摹,充满生活气息的妙笔也成为支撑宏大叙事的血肉:荷叶黄牛蹄、涮羊肉、花生、瓜子……那些烟火气构成了中国人生活的底色。此外,主创在细节上也精益求精,通过人物的微表情,描绘了他们面对历史抉择的内心波澜,以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镜头语言给观众以审美体验,穿越历史烟尘,展现了那个风雨如晦、绝望与希望共存的时代。

红色电影影评_红色之山影评_电视剧红色徐天影评

剧集还原了鲁迅小说《药》中的场景,呈现了一个几近“无药可救”的残酷现实:菜市口砍头,蘸了人血的馒头可以救命,乞讨者、遗老遗少都是那个时代的看客。我们也能看到,在这样的绝望时刻,在茫茫大雪中,蔡元培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看到教育家为国家之未来求贤若渴;在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园,新旧文化的论辩与争鸣,这些历史片段的再现,能够引发人们对今日之现实与未来的思考。

良性创作的风向标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看来,《觉醒年代》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历史深度与艺术深度的优秀电视剧,第一次全景呈现了对现代中国产生划时代影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次生动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以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一代新文化巨人的群体风采:“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这部剧艺术地‘活化’了历史人物,从而证明了历史剧创作的一个‘原理’:人活则历史活,历史活则电视剧活。”

红色之山影评_红色电影影评_电视剧红色徐天影评

中国电视剧历史上,曾诞生过《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等经典历史正剧,在书写历史与塑造群像方面储备了丰富经验,在主旋律题材类型化上,也曾有诸多探索和尝试。2007年,以青年毛泽东、蔡和森为主人公的剧集《恰同学少年》曾创下超高收视率,该剧起用了一批青年演员,吸纳了青春偶像剧类型元素,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影响了《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此后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撰文指出,《觉醒年代》中的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易群先等青年学生的选角,也明显继承了《恰同学少年》的成功经验。

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开展“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活动,多部精品陆续登陆荧屏。《山海情》《跨过鸭绿江》《大江大河2》《觉醒年代》等主旋律佳作涌现,口碑收视双赢,在年轻观众群也享有较高评价。这些主旋律题材的成功破圈,也给如今较娱乐化的影视创作环境带来正向的引领。

在谭飞看来,《觉醒年代》和《山海情》的成功有相似之处:“不再是脸谱化、符号化地塑造主旋律人物,而是进行了人性化的创作。摄影美术有电影感,制作精良,细节逼真;剧本写得好,不是预设立场概念先行,而是从剧集创作本身的规律出发。首先是拍摄一部好剧,然后达到宣教的诉求。”

这些制作精良的作品也能够给业界带来良性的贡献。“一些原来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比如靠戏骨而非流量能否出圈、命题作文能不能写得漂亮、理论能否抵达年轻观众群体……现在来看红色电影影评,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这会对创作者、投资方和平台都带来一定触动。拍好的作品、观众喜欢看的好剧,这会成为一个共识。”谭飞表示。